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3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雍正视永明延寿为历代禅德之最,视永明延寿为心心相印者,极为重视永明延寿著作之刊刻流布及以永明延寿思想为其评判的标准与依据等方面,可以见出雍正皇帝与延寿禅师在禅学思想上的密切联系。进而根据清初社会状况及佛教尤其是禅宗演变的大背景,就雍正对永明延寿禅师的极力推崇与高度评价的原因及影响作出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
从莫高窟唐代开凿历史背景、地质环境、洞窟形式格局以及雕塑技法等方面讨论唐代彩塑民族性和生动性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是李映辉博士的新作,是一项令人振奋的优秀成果.该书内容翔实,涉及面广,体系完整有条理,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突破了历史佛教地理研究的现状,成为系统完整研究唐代佛教地理的第一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邺城遗址单体菩萨造像头冠的实地考察与特点分析,认为目前发掘出土的菩萨头冠大致可分为矮冠、三叶冠、三叶花蔓冠、无冠束发等类型,结合古代邺城曾为南北朝时期后赵等四个北方政权都城的史实,提出这些造像是分别属于北魏中期等四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将这些菩萨头冠和距邺城不远的曲阳修德寺菩萨头冠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而且这些头冠类型也为邺城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提供了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5.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邱爱杰 《科技信息》2010,(13):211-211,231
日本中世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与之前的贵族时代相比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日本佛教盛行,佛教文学频出。“画师的执念”就是著名说话集《宇治拾遗物语》中广为人知的一篇。佛教虽经由中国传八日本,但是对古代日本人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中国。中国与外来佛教相比,思想根基一直是儒教。本文通过“画师的执念”中画师“良秀”与普通“人们”的对比,探讨中世日本人的两种人物形象.进而看一看中日信仰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佛道两教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证不同宗教间的相互交流的最终趋势是在彼此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彼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大声疾呼立孔教为国教的同时",宗教思想特盛"的康有为对佛教推崇有加。在众多的佛教流派中,康有为特别崇尚禅宗和华严宗,他对佛教的取舍和诠释是对佛教内容的转换,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同时引领了近代的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9.
李立 《世界知识》2012,(8):52-53
数十年纵横台湾,吴伯雄"一路走来,始终如一",除了对国民党的忠诚,还有对佛教的虔诚、对师父星云法师的尊重。说起吴伯雄,大家多以"雄哥"称之。这几年,雄哥经常往返大陆,参加一年一度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和其他活动,他的风趣和幽默给人以亲民的良好印象,大陆民众也因此知道台湾有个政坛不倒翁——吴伯雄。  相似文献   
10.
侠义公案小说是清代颇为流行的一种小说体裁,这类小说的创作深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曰"、"有诗为证"之类的外在形式上,而且在主题思想、情节设计及人物塑造中亦有所反映。具体表现在,如"劝善"和"因果报应"的主题思想设计,"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建构以及具有佛教色彩的清官、侠客、僧尼等的人物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