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综合类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B1F与HNF1协同调控HBV增强子Ⅱ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蔡彦宁  李嵋  周青  孔玉英  汪垣 《科学通报》2000,45(15):1635-1639
人B1结合因子(human B1 binding factor,hB1F)是本实验室克隆到的一个新的转录因子,它能够结合于HBV增强子Ⅱ(ENⅡ)的B1区并反式激活其功能,对hB1F和其他反式激活ENⅡ的肝细胞核因子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报告基因分析发现,hB1F与HNF3β,HNF4间在激活E  相似文献   
2.
吴淑华 《科学通报》1990,35(10):784-784
自1978年Reddy发现SV40基因组中存在增强序列以来,相继发现许多病毒以及真核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这类增强序列。但是,在原核系统中是否存在增强子,尚无定论。1985年我们发现SV40 DNA Hind Ⅲ B片段在大肠杆菌中对人α、β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增强作用。本文采用启动子和增强子样序列检测载体,发现除SV40 Hind Ⅲ B片段以外,痘苗病毒(我国天坛株)Hind Ⅲ K片段、呼吸道合胞病毒(RSV)Bam HI G片段,以及约1.0kb的大肠杆菌DNA片段(JM103-M)均有在大肠杆菌中增强某些原核和真核基因表达的功能。本文还对其作用原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新基因起源和它们对新功能的贡献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新基因起源机制研究方面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孔祥银研究小组研究了一条新的新基  相似文献   
4.
5.
番茄蛋白酶抑制剂Ⅱ基因的分离及其内含子功能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谢先芝  吴乃虎 《科学通报》2001,46(11):934-938
应用PCR技术,从番茄中分离了具有一个内含子的蛋白酶抑制剂Ⅱ基因的核基因。该内含子序列(TPI)的长度为109bp,两端存在着典型的GT/AG双核苷酸结构,其AT碱基对的含量非常高,约占核苷酸对总数的80.7%。DNA重组实验表明,TPI序列能够有效地促进报告基因gusA的表达水平,而且这种促进作用与该序列的插入位置及方向均无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增强子特性。另外,GUS酶组织化学染色、荧光检测以及凝胶阻滞等实验等均证明TPI序列可能还具有启动子的活性,番茄蛋白酶抑制剂Ⅱ基因的核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记号为AY007240.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肠杆菌trp启动子,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AT)作为标记基因,构建了两个应用氯霉素压力筛选增强子序列的检测载体pKT和pKTR.用pKT,pKTR及pKN2从大肠杆菌C600染色体基因组中克隆到3个原核增强子样序列3A,8A和V6S,这3个片段均具有正、反向增强活性,对β-半乳糖苷酶表达的正向增强活性达到7~8倍,反向增强活性2~3倍.RNA斑点杂交实验证明,3A,8A和V6S片段对于基因表达调控的增强作用均发生在转录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对人类syndrome疾病基因编码区碱基突变(BMCRs)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syndrome疾病基因密码子的突变类型倾向于C→T和G→A的突变;碱基突变发生类型是转换显著地大于颠换(F=9.02,P=0.013 30.05);密码子三联体的第1位和第2位碱基突变在syndrome疾病基因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此外研究结果也显示:syndrome疾病基因的外显子长度及其GC含量与BMCRs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各自为r=0.228 74,P0.000 1和r=0.067 0,P=0.033 30.05),并且外显子中顺式作用元件ESE的突变个数也与其相应外显子的BMCRs的个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r=0.200 5,P0.000 1),表明外显子长度、GC含量与ESE元件等特征对人类syndrome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最后全部syndrome被划分成8个与医学分类相关的系统疾病,结果揭示BMCRs更容易发生在代谢与免疫相关的疾病系统、神经系统、心功能相关疾病系统以及机体畸形相关疾病系统当中.  相似文献   
8.
用PCR扩增法获得含4×35s增强子的DNA片段,酶切后克隆到质粒pREP-GFP中,得到4×35s增强子插入方向相反的两种表达质粒pREPen1和pREPen2,并进行了测序确认.这两种表达质粒和pREP-GFP同时转化亮氨酸缺陷型裂殖酵母.荧光显微镜观察表明,pREP-GFPen1和pREP-GFPen2转化的酵母细胞,比pREP-GFP转化的酵母细胞所发的绿色荧光强8~10倍,体积大2~5倍.使用流式细胞仪和Lowry方法分别测定三种细胞平均荧光强度和蛋白量,测量结果表明:2×104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 800 U,1 800 U和200 U;2×104细胞的GFP含量分别为200μg,200μg和25μg.这一结果证明4×35s增强子增强了gfpgene的表达水平,所克隆的4×35s增强子具有正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全基因组研究已经鉴定了人类基因组中数以百万计的增强子调控元件,然而它们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作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本文回顾了应用于鉴定、描述和验证增强子的新兴高通量技术,并进一步讨论对增强子潜在调控机制的生物学理解,特别是关于增强子簇如何控制基因表达的研究,如超级增强子的功能层次结构等.最后总结了增强子在发育、进化...  相似文献   
10.
在蛋白质合成抑制放线菌酮(CHX)诱导下,pCAT-E质粒中SV40增强子能启动CAT基因的表达,在很短的时间(5min)和很低的CHX质量浓度(30ng/mL)条件下,CHX即能诱导pCAT-E中SV40增强子的启动子活性,为了研究CHX诱导的pCAT-E质粒中SV40增强子的启动子活性是否与位置有关,构建了两个组体:pCAT-Bas-Enh(-)和pCAT-Bas-Enh( ),改变了SV40增强了序列与载体中CAT报告基因的相对位置,用重组质粒转染CHO细胞并用CHX处理,检测不到CAT活性,说明pCAT-E质粒中CHX所诱导的SV40增强子启动子活性受SV40增强子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