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地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地球物理方法, 广泛应用于地热勘探、 油气田开发等多个领域, 具有广 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介绍了微地震形成机理及其特征和微地震监测技术的基本概念, 进而简述了微地震监测 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等主要技术。 去噪为数据处理的首要任务, 因而论述了一些基本的降 噪方法, 提出深度学习在微地震监测技术中的可行性以及优越性。 最后, 对监测技术的扩展应用以及发展前景 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研制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acoustic & electro-magnetic testing all in one system)。在云南、四川、西藏、河北、北京、广东等地区的现场实验表明, 该系统能够满足大区域密集布设中高灵敏度、低成本和易布设的需求。同时, 若干点的实验观测数据和均值、振铃率、峰值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映震效果。目前正在中国西南部、首都圈、台湾海峡等地区密集布设, 系统地开展映震效果研究。  相似文献   
4.
根据多分量地震监测系统AETA的技术需求, 完成一种感应式磁传感器的研制和工业化实现。通过分析电磁扰动的监测需求, 确定感应式磁传感器磁棒的各项设计参数, 并提出较优材料选取以及结构设计方案。磁棒的设计指标为0.1 Hz~10 kHz, 工作温度范围为40~130℃, 监测的磁场强度范围为1~1000 nT, 灵敏度大于20 mV/nT@(0.1 Hz~10 kHz)。测试结果表明, 研制的磁传感器满足AETA的性能要求。该传感器已成功地投入应用, 正在大区域规模化布设。  相似文献   
5.
位于长江流域乌江上游六冲河段的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须建专用水库地震监测台网.通过对夹岩工程地震台网台址的现场勘选测试,调整不满足背景噪声要求的台址,投入运行后,台网观测系统性能分析、台网理论监测能力和实际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建成后的夹岩工程地震台网观测环境良好、系统运行稳定,实际监测能力达到了设计和行业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6.
跨断层形变水准测量是进行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监测手段之一,测定的地壳形变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外部现象,而地震是地壳内应力-应变能量的逐渐积累和突然释放,这必然导致地壳外表的形状变化,因此地壳形变与地震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天然联系。基于此,介绍豫北地区跨断层场地水准观测情况,利用所得到的形变信息,探讨安阳、卫辉两个断层的变化情况以及在地震监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晨 《山西科技》2016,(4):45-47
详细介绍了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地电场观测系统的运行情况,从数据的完整率和图形曲线变化等方面对仪器观测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电场观测仪器系统运行平稳可靠,能够有效记录民营区范围内地电场的相关变化,为该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地震灾害是地球上人类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和经济相对集中,自然灾害发生导致的损失增加,对人类社会的威胁呈上升趋势。本论述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我国1979年到2012年间地震科学领域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文献,并以这些文献作为样本数据,分析我国地震监测研究领域的科研文献变化情况,从而对地震监测研究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在地震监测领域的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中国地震局是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核心机构,其次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系统内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地震监测领域研究力量最强,其次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震研究所;1979年-2012年,地震监测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地震前兆观测技术、地震机理、地震监测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史春伟 《科技信息》2013,(11):476-476
建立健全的地震监测预报机制,可以采取紧急措施,做好最大限度的预防,减少重大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本文根据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机制的缺陷,结合汶川大地震当时的实际预报情况,对完善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机制进行了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在桐柏安棚碱矿,用微地震监测结合水准测量监测与注水井连通的原生裂隙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监测结果,并据此部署开采井位,把采液井打在与注水井连通的裂隙带上,实现了2条注、采井1 000 m井下裂隙带连通,使安棚碱矿可以连续注水、采出碱液,从而获得较高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