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系统科学   22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4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饱和带溶质运移问题的有限元解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SUPG有限元法应用于土体的非饱和溶质运移问题,导出了其数值表达式,编制了计算程序。以一维入渗问题为例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其他方法及野外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该方法是正确的、稳定的,可用于非饱和带溶质运移问题的实际计算。  相似文献   
2.
膨胀土基坑边坡降雨入渗的一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非饱和膨胀土一维降雨入渗模型,模拟膨胀土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水分运移规律,通过数值计算, 求得边坡在任意时刻任意位置的体积含水率;并分析了降雨强度、水分扩散率以及导水率变化对边坡水分运移的 影响.计算结果可以用矩阵的形式和三维空间曲面的形式表示出来,方便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翻斗法自动量水技术和时域反射仪,对"岩土二元结构"小流域降雨过程、流域出口地下裂隙潜流、以及坡地岩土水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小流域在前期坡地岩土水分为27.28%(埋深100 cm范围内)的前提下,发生历时122.66h,降雨量193.75mm,平均降雨强度1.58 mm/h的暴雨,在小流域出口处未产生地表径流;但是,地下裂隙潜流对降雨有着明显的响应,起峰和回落过程均较为明显,最大峰值流量达到1370 L/h,是降雨前的21.7倍.这充分说明,小流域坡地特有的岩土二元结构体,特别是其下部风化裂隙岩体具有较强的储、透水性能.太行山片麻岩区坡地"岩土二元结构体"的存在,特别是下部风化裂隙岩体的存在,对缓解洪峰的形成,削减洪峰,降低洪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吸水剂造林国内外发展概况,吸水剂主要性能及吸水剂造林方法。应用吸水剂造林,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中的水、气、热等因子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树木成活和生长发育,提高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5.
土壤水分胁迫对曼地亚红豆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引种栽培的3年生曼地亚红豆杉为材料,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曼地亚红豆杉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绿素a的降幅比叶绿素b大;光合速率、光饱和点降低,光补偿点和CO2补偿点升高。土壤含水量维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以上,有利于曼地亚红豆杉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6.
干热河谷不同岩土组成坡地的降水入渗与林木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地对降水的入渗能力是决定干热河谷坡地土壤水分条件和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 坡地入渗能力低是造成干热河谷土壤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岩土孔隙状况的差异, 不同岩土组成坡地的入渗能力差异较大. 片岩坡地入渗速率为1.40~8.67 mm/min, 砂砾层坡地为6.33 mm/min, 砾石层坡地为0.69~2.20 mm/min, 轻度侵蚀泥岩坡地为0.6~1.3 mm/min, 强度侵蚀泥岩坡地为0.03~0.63 mm/min. 泥岩坡地土体黏重板结, 入渗能力弱, 天然降水入渗少, 对土壤水分的有效补充较少. 在干旱季节土体极其干旱, 林木生长停止, 甚至受到干旱的生理伤害枯死, 林分生产力低, 极难恢复森林植被. 片岩坡地、砾石层坡地、砂砾层坡地等石质山地土体裂隙发育, 入渗能力强, 天然降水入渗多, 对土体水分的有效补充较多, 在干旱季节岩土深层有少量有效储水供林木吸收利用, 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的水分需要, 林木生长较泥岩坡地上的林木生长快, 林分生产力高. 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应针对不同坡地类型生境的土壤水分条件, 主要依靠优势生活型植物种类, 进行乔-灌-草不同生活型植物类型的合理配置, 建立起植被与生境土壤水分条件的群落生态关系, 方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另一方面, 增加降水入渗的造林整地措施和集流入渗的工程措施是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技术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2年8月~2003年7月对四川西部理县干旱河谷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理县干旱河谷区,不饲海拔高度0~5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总的变化趋势是阴坡比阳坡高。而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阳坡比阴坡大。同一坡向不同海拔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为2050m处的最高,1850m处的次之,1450m处再次之,1650m处最少,表明了在干旱区河谷的两岸坡面上部土壤水分状况最好,在坡面下部靠近河流处次之,中下坡水分条件最差。相同海拔高度,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都表现为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的趋势,且30~5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农田非生长季节施用保水剂、秸秆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不同保水措施对生长季节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深度的土层,各种保水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其中采用保水剂的三个处理都有较好的效果,落叶和秸秆覆盖在保持土壤水分方面的作用弱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9.
土壤地下点源入渗的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大量的大田土壤点源入渗试验,提出了地下点源入渗系统的新理念——管道-土壤系统,分析了地下点源入渗中累积入渗量与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及入渗界面问题,建立了地下点源土壤入渗模型,并利用数理统计理论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对研究土壤水分运动理论和指导农业地下灌溉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土壤结构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基于不同土壤结构条件下的大田土壤积水入渗试验资料,分析讨论了土壤结构对大田土壤水分入渗能力和Kostiakov-Lewis三参数模型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结构对大田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土壤结构由疏松变密实,土壤入渗能力递减;3个入渗参数值随着土壤结构由疏松变密实而递减。研究结果对于地面灌溉合理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