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6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子及对面子的需求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通过对《围城》文本的分析,可以检验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与理论解释力,从而阐释中国文化中面子的特殊含义与礼貌表现。  相似文献   
2.
围城》充分展现了钱钟书先生对20世纪30年代某一类人某种精神的独具匠心的文学观照。钱钟书从方鸿渐既不幸又万幸的初次婚恋际遇的独到设计入手,通过同是归国留学生的方鸿渐与苏文纨之间的感情纠葛,使得方鸿渐由万幸复而不幸的命运逆转,由他们在性格、文化人格上的不相容,充分凸显了“这一个”方鸿渐缺乏自主自为精神的人格缺弱,也充分揭示了方鸿渐这类中西文化精神的混血儿的性格阴暗面和孱弱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向来为人称道,小说的一个重要的语言运用手法是词语陌生化手法,即对于世人所熟悉的词语作陌生化处理后使旧词呈现新义,这也是小说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看《围城》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静芳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5):79-80,83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力作。《围城》英译本问世之后深受好评,但也遭遇了一些批评,这些批评多是立足于目标语及其文化的角度,而忽略了译者的作用。本文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围城》英译者的四个主体性因素及在《围城》英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的"垃圾围城"现象日趋严重。本文阐述了垃圾围城的概念,介绍了目前中国存在的垃圾围城状况以及处理方式,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法律层面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围城》与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叶,非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揭示现代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存在的困境,成为西方世界自19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心理及现代主义学思潮的基本主题。钱钟书坎坷的经历和他所接触的西方现代哲学及学思潮,不仅使其加深了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而且也促使他在创作中把这种意义进一步提高到普遍的形而上的高度,《围城》中所充分表现的人生努力的徙劳,选择的偶然性,人与人关系的相互牵制与束缚等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形象阐释,与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学的主皆是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7.
<正>学者、作家双肩挑的钱钟书1945~1946年所作长篇小说《围城》,刻画了一大批曾在欧美云游镀金的真假洋博士,以及一些浪迹于高等学府的新儒生等,主要通过婚姻人生之城的攻城与突围反映生命的孤独失望与无奈.这部作品之所以享誉海内外,令人钟情着迷,除其精心拍摄了历史画面外,主要的恐怕便是其遍体洋溢的幽默风度.幽默是对人生的一种趣味性理解观照,它是作者作品通过描述的奇巧寓意或事物本身的奇巧寓意引起受众的会心微笑.奇巧幽默是浅层次的,它借调侃使创作有趣,寓意幽默是深层次的,它借讽刺使创作有趣又有力.《围城》里既有那种请您一  相似文献   
8.
陈朝晖 《科技信息》2007,(9):103-104
本文对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的讽喻艺术进行了探讨,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既是指向方鸿渐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更是指向围绕着他的那种文化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玉 《科技信息》2010,(22):169-169,171
一﹑作品紹介 《道草》是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从1915年6月3日到9月14日在《朝日新闻》上连载。《道草》是夏目漱石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健三和阿住的夫妻生活为中心,从心理上挖掘健三和养父母,姐姐夫妻俩,舅舅的关系,描绘了日本的家族构造中包含的重压感。向往近代生活的健三依然被旧思想蚕食。  相似文献   
10.
董海霞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15-17,20
从《围城》人格类型角度入手,分析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表征及其生存哲学,并运用存在主义观点透视方圆两种人格类型不同的价值立场及其审美含蕴,阐明作为方型人格的代表方鸿渐这一审美形象其意义的深味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