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直音类词语注音方法,发现“直音”非纯粹的注音术语,还兼有析形、辨义等功能。朱熹选择注音字是有意而为之,被注音字与注音字之间往往存在着古今、通假、同源、异文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希腊天人交感相应的宇宙观和希波克拉底时代的体液医学理论,托勒密将天体性质与人体四种体液冷热干湿的性质变化联系起来,并据此分析天体运行对身体和灵魂健康产生的影响。这套系统的理论对中世纪医学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西欧星宿医学地位的确立及发展,其《占星四书》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及医师的必备技能。黑死病爆发之际,巴黎大学的行星会合理论被作为官方解释和治疗依据,而基督教会则将这套理论过渡为神的守护系统。  相似文献   
3.
善恶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以孟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人之"性"是善的。那么,人的"恶"是从哪里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哲学家认为,"才"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有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恶的起源(如程颐、朱熹);有的哲学家认为,"物欲"是恶的起源(如朱熹)。对于这些观点,王船山均不同意。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辨析,并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独特见解:"以罪归情"。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西临桂横山陈氏家族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官宦学术家族.陈宏谋为雍乾时著名大学士和理学名家,其玄孙陈继昌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著名士子和清官.文章分析陈继昌的乡试、殿试文章,认为察贤任能、天人和谐、守创结合、君臣尽职、借古鉴今、盛极必衰、无为而治、立教为先是陈继昌的主要政治思想.陈继昌的思想和生平,反映了嘉道年间清代由盛转衰的过程和这位爱国学者对治国安邦的关切,对当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诗教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具有形而上意义,通过日用工夫涵养、复归本心,以启明广大生民之本心,通达大道。为充分发挥《诗经》的教化作用,使其与集理学之大成的《四书》学融贯为一整体,朱熹的治经重心与前儒相比有所转移,将义理阐释作为解经旨归之一,引理入经。“思无邪论”“淫诗说”“反美刺论”等诗教观使《诗经》文本脱离政教桎梏,在回归本义的基础上施展教化。探究朱熹诗教观在《四书》中的呈现,可以经鉴理,发掘其背后的义理主线。经与理的密切关联深化了经学的思想底蕴,更优化了理学的教化效果。朱熹在经学理学化方面的努力使其思想体系更具整全性。  相似文献   
6.
我这里有一份研究者开列的宋朝的主要考试科目表,这有点类似今天高考中的文理分科,但比文理两科可要多得多:进士科:《易官义》、《诗经》、《尚书》、《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等文学类书籍,初期更重考文学诗赋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从《四书》的内容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译的必要性;其次从《四书》的英译简况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译的现状:最后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译的两个方面与三条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被誉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他于1589年至1595年在韶关易僧服为儒服、翻译《四书》、翻译《几何原本》第一卷等,是他在文化与精神意义上融入中国社会的开始,也是中西文化系统地交融与传播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慎独”与“自欺”是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的重要概念。《大学》文本通过描绘一个小人与君子相遇的故事,来说明“慎独”与“自欺”的关系。历代注经家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朱熹的以“知”解“独”说。从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的理解出发,可以解读出小人在遇到君子之前、遇到君子之时和对于“诚”状态的忽视而发生的三处自欺。故事在旁观者对于小人的共情当中结束。由于共情的发生机制,“慎独”作为一种工夫论具有了普遍性,同时也预示了第四处自欺的出现。面对难以摆脱的自欺状态,慎独的意义就在于直面自欺的现状并始终承认人处于“不诚”的可能之中。  相似文献   
10.
四书章句集注》是宋代经典解释的代表作,作者朱熹在解释的过程中运用了“天理---人欲”、“体用”、“本末”等多种诠释框架,重点分析其在“体用”诠释框架方面的特色。朱熹通过“体用”的诠释框架使得四书本身的义理更加理论化、系统化,而且更加适应当时人对四书文本准确而深刻把握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