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盐古道"文化线路之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井盐"数千年的产销历史促成了"川盐古道"的形成,它对川、鄂、渝、湘、黔的地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贯穿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化线路.旨在探寻"川盐古道"的成因,拯救文化线路上渐已消亡的珍贵材料,摸清古盐道的分布线路,并为古道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南岸入蜀古道,是除三峡水道外又一入蜀的重要陆路通道。此道东起湖北宜昌市江南点军区姜诗溪口,西至利川市谋道苏拉口,全长500公里,东连着丰饶的荆楚大地,西可通往“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318国道路线大致上走的就是三峡南岸的西行人蜀古道。古道始筑于商周时期,沿用于秦汉以后一直到现在。历史上每到朝代更替之际,它都被用作军事通道,而太平盛世之时,它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交通生命线。在古道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遗址、墓葬、窖藏、桥梁、石碑、石板路等各类古文化遗迹向我们叙述着昔日商旅、驿差、军队、部族人群等在古道上往来奔波的繁忙图景。  相似文献   
3.
梅关位于粤赣交界的大庾岭隘口,秦代称横浦关。自唐张九龄开通大庾岭路之后,梅关古道的文化内涵日益凸显,尤以关钥文化最为彰显。关钥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军事职能和区分"夷夏"分水岭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4.
“条条大道通罗马”这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在意大利更有深刻的体会。驱车出罗马城观光,免不了要走上罗马古道。2000多年来,这些占道依然散发出青春的活力、简直难以置信。阿比亚古道从罗马市中心直通南方海港布林的西。古道两旁,千姿百态的浅垣断柱,壁垒森严的古城堡,高耸挺拔的地中海松树,半掩半现于绿林之中的雅致别墅,一一从眼前闪过。意大利外交部礼宾喜欢安排正式访意的外国元首的车队走阿比亚古道,故意避开高速公路.好让外宾一踏上意大利国上首先观赏多彩的古罗马文明。阿乌雷里亚古道从罗马北  相似文献   
5.
田东县位于广西西南部、百色市东南部的右江河谷冲积平原上,总面积2816平方公里,总人口40.6万人,全县有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86%,瑶族人口占8.1%。县境内南北群山矗立、中部为开阔平坦的盆地,蜿蜒流淌的右江贯穿其中流向东南。  相似文献   
6.
神秘古地道     
李义方 《科学之友》2002,(12):10-10
浙南山城庆元县东南角不到3千米处,有个方圆2平方千米的小村落,名曰大济。走进大济村,小弄纵横,青砖古墙高耸。7幢明代民居和10多幢清代民居错落有致,让人感受到一种浓重、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然而,最令人感兴趣的,还应数该村地下纵横交错的古地道。从村头到村尾,从村里到村外,如今已发现的地道口就有7处之多。其深莫测、  相似文献   
7.
8.
文章主要谈了对"茶马古道"文化品牌打造的两点深刻感受:"重构"与"重走",以期对打造"百越古道"文化品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祖国的西南边陲七彩云南,是茶叶的故乡。深藏在群山中的古茶树群落,至今仍以旺盛的生命力,诉说着远古时期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情缘。从盛唐开始,人们就把三江水浇灌出来的茶叶与西藏连接起来,到了宋朝,朝廷甚至制定了"以茶治边"的方略。1 000多年以来,一条崎岖盘桓的小道,伴随着清幽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一路走来,一路惊心动魄的苍茫和义无反顾的执着。它,就是滇藏茶马古道。这是一条马帮之路,由茶而生,以茶为基这是一条充满血性传奇的雄浑之路,艰辛悲壮,令人肃穆敬仰;这是一条中华  相似文献   
10.
陈聪 《西藏大学学报》2010,(Z1):135-137
青藏高原作为我国的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不仅战略地位特殊,而且位于世界三大文化区域的交界之处,北邻新疆,南靠印度,自古与中原往来密切,是古代世界几大文化体系相互交流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在吐蕃崛起后,即公元七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民族走廊、唐蕃古道、麝香之路等文化传播的途径。文章主要对吐蕃在四大文化体系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