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寅于早年仰慕古代豪杰,希望能仗剑而行,扫除眼前不平之事,并自谓布衣之侠。不过,在他人格系统中,儒家入世人格更为明显。他作为在儒家化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社会中的读书人,没能逃脱读书、应试、做官的传统生活模式。尽管没能走上仕途,但混迹官场毕竟是他的理想之一。  相似文献   
2.
唐寅诗文潇洒,书画冠绝,而细读其诗,我们却看到这位外表风流倜傥的才子内心实际上充满了苦闷忧愁和悲哀愤懑。唐寅追求一生却处处碰壁,心灵与人格倍受煎熬与折磨,但唐寅不甘作茧自缚,他在痛苦与失意中努力寻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放。他以花为友,豪饮长醉,狎妓风流,举止怪异,为孤傲本真的心灵披上了一件磊落不羁、似真亦幻的风流外衣。他率真颖达、清高自傲的人格特征通过花、鹤、琴、笛等一般象征寄托物和放旷的言行、风流的外表曲折反映在其诗歌的情志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3.
唐寅为了排解科场冤狱带来的痛苦,于明孝宗弘治十四年至十五年进行了一次远途山水旅游,使得他濒于幻灭的精神生命藉此得以复活。以这次山水旅游为标志,他的人生志向由“立志”转变为“适志”,文学和绘画创作由此也表现出强烈的创新色彩,从而成为了一个风格特异的市井文人和艺术家。  相似文献   
4.
中年、晚年时期的唐寅以一介反传统的浪子文人的身份消极退世,意在销释前期的功名意念、青云之志,潜入俗世,人际交游蜕变成彻底的“适志”行为,即追求人生享乐和个性自由,交游活动凸显出颓废、放浪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5.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具有极强魅力的歌行体诗歌,其诗学渊源与唐寅其人、其事、其诗密切相关。曹雪芹继承与发展了唐寅身上的文人意识与诗学传统,并使诗歌的诗学功能与小说叙事功能完美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例子,本文就是要探讨文化承传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便于演出,元曲很少借用典故。但有许多文学性大于剧场性的作品还是喜欢旁征博引,孟称舜的《花前一笑》体现出了这一特点。孟称舜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引用多于时代较近的诗词,由此除了能看出作者的家学之外,也为了解其在做此剧时的创作状态找到一个切入点。这些典故的应用,一方面提升了剧作的品味,但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剧场性。  相似文献   
7.
唐寅性喜桃花,于宅院内建桃花庵,园内遍植桃花。花开,便诗酒其下,作《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别人笑我  相似文献   
8.
9.
唐寅的诗歌在明中叶的吴中文坛独树一帜。唐寅的前期诗歌崇尚六朝,用词造句铺张绚彩,藻思丽逸。后期诗歌在题材上,他将吴中市井的世俗情感带入诗歌创作中,代市民立言,为市民写心,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嘲讽和批判;在语言的运用和诗歌的内在结构上,不甚讲究含蓄和蕴藉,突破了传统诗学的审美模式,显示出与古典主义诗歌截然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周臣,明代,字舜卿,号东村,江苏苏州人。山水学陈进,摹李、郭、马、夏,用笔纯熟,是院体中一高手,兼工人物,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风格清新。唐寅、仇英曾从其学画。此图取唐人杜甫《南邻》诗末句"相送柴门月色新"诗意人。近和写一古松,躯士蟠曲,枝叶繁茂,苍苔满布,一轮皓月挂於树梢,松下露茅层一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