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8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姆雷特》的主题不是封建主义的"复仇",而是基于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义的"反复仇",这是莎士比亚后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哈姆雷特行动中的延宕与疯癫,是其在新旧道德观念下对其使命正义性的来回掂量的表现。在无法得出正解的情况下,哈姆雷特顺从"他者"的安排参与决斗,在决斗中杀死仇人,为父报仇,最终又对自己处以死亡的终极惩罚。这正是其对"复仇"使命道德性依据求而不得所做出的投降之举,而其同意福丁布拉斯称王的临终举动,又暗示其内心潜层"反复仇"的答案。哈姆雷特的主体欲望与最终命运亦从而是与反复仇相呼应的。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3.
悲剧发生以前的哈姆雷特王子睿智、英武,在遭受了人生的劫难,承受了亲情和友情的背叛之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饱含诗人般的激情,用闪光华丽的辞藻来赞美自然和人类,而对复仇一再延误。他的忧郁,他的延宕,他迟迟而来的复仇使这个悲剧扑朔迷离。文章从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入手,分别从他经历了悲剧之后的蜕变、性格的转化、爱情的多变等方面来阐述王子的疯狂和忧郁的原因,以期对人物的延宕性格作一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对于善于将"全部人格的各个侧面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歌德语)"的莎士比亚而言,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人们看到的不过是哈姆雷特的某一种性格的某一个侧面而已。本文从哈姆雷特的忧郁和犹豫为切入点,分析了哈姆雷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晤”。诚然,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于是也便会有各自的独特感悟。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不是经常高喊“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然而,我们应该正视的是:学生的人生见解是不成熟的,他们的理解往往比较片面,所以他们的感悟也必然会有偏差、分歧。读者再多,感悟再独特,“哈姆雷特”终究还应是“哈姆雷特”,而不能成为其他人。  相似文献   
6.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古老的荣誉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段,人们的评价准则由出身高贵、英雄行为向普世道德心转变,由对君王个人的忠诚转向对国家集体的忠诚.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剧中,通过主要人物的话语和行为,充分展现了欧洲当时新旧荣誉观混杂交替与选择标准的逐渐变化.  相似文献   
7.
文琦 《科技智囊》2006,(11):82-83
由于北京电视台最近将要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演员,翻拍《红楼梦》,所以这部名著被电视媒体再度炒得沸沸扬扬。各方专家对这本经典读物中的人和事开始了新一轮的点评、解析和讨论,使很多人对这本文学巨著再一次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笔者便是其中之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笔者眼中,这本《红楼梦》中不仅描写了宝黛浪漫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散发着朴素管理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潍坊学院学报》2016,(5):87-89
2016年是文化巨匠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全球140多个国家纷纷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重读莎士比亚的热潮。本文作者借此契机,重读莎士比亚经典著作《哈姆雷特》,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核心部分——态度系统对其中"t o be or not t o be"经典独白进行文本分析,从新的角度分析阐述哈姆雷特独白过程中的感情以及思想变化,以期让读者对莎士比亚经典著作中的用词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同时也对态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有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9.
哈姆雷特》内容丰富,线索复杂。本文探讨的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所反映出的关于“人”的思考:渴望完美健全的生命;用彻底怀疑的眼光看待已知与未知的一切;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勇敢追求内心的渴望。  相似文献   
10.
约翰·厄普代克的新作《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又名《哈姆雷特》前传)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但是该小说与之莎翁的戏剧截然不同,尤其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被完全地解构。以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小说进行解读,通过与原作(《哈姆雷特》)互文性的比较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关于"第二性"的全新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