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7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59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33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铅在土壤-玉米-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以某电解铅厂周边农田土壤和玉米为研究对象,采集距排烟口50 m、110 m、300 m、500 m、700 m、900 m和3 000 m处的土壤和玉米样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别测定土壤、玉米和大气样品的铅含量和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电解铅厂周边的玉米均受到铅的污染,玉米根中的铅主要来自土壤,籽粒中的铅很有可能大部分来自大气,少部分来自土壤,茎中的铅很可能来自土壤而不是叶面传输;籽粒中的铅与叶片中的铅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相关方程为y=-0.0002x~2+0.0461x-0.4643,R=0.966 7。  相似文献   
2.
在对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将济阳坳陷红柳地区在下第三系划分出了7个三级层序,19个体系域.其中层序Ⅰ、层序Ⅳ为两个T-R层序分为两个体系域,即湖扩展和高位体系域,其他层序均为三分层序,划分为三个体系域即低位、湖扩展(水进)和高位体系域.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断层上下盘地层厚度的差异和地层厚度的变化反映古地形,认为济阳坳陷红柳地区在下第三系沉积时期,发育两种不同类型的构造坡折带,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研究了构造坡折带层序地层学模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认为第Ⅰ、Ⅱ层序间的界面附近可形成有利的地层不整合覆盖圈闭与构造一岩性圈闭;第Ⅳ层序低位域可作为油气的运载层,在合适构造的匹配下,可形成有利的构造圈闭或构造-岩性圈闭,对有利区带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4.
5.
使用高纯同位素物质精确配制同位素混合物,作为标准物,确定质谱仪器的系统误差。本工作用天然丰度水定量稀释高浓重氧水,制取从0.1982至96.92原子%~(18)O的氧同位素标准水样,用来校准质谱仪器。 实验采用BrF_5将水样转化成O_2。用质谱峰高法测定(18)~O和(17)~O丰度。比较质谱测定值和计算得到的丰度值C,求出质谱仪固有偏差校正系数K、并得到K与C的线性相关关系。 共得到16个具有准确丰度值的氧同位素标准水样。  相似文献   
6.
济阳拗陷高含CO2气藏的同位素特征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济阳坳陷无机成因CO2气藏多沿断裂呈带状分布,且与新生代玄武岩在空间分布上关系密切.它具有高的CO2含量(64.55%~99.96%,平均为88.17%)和高的δ13CCO2值(-7.54‰~-3.35‰,平均为-5.03‰),40Ar/36Ar(318~3000,平均为1355)和3He/4He(4.68×10-6~3.55×10-6,平均为4.01×10-6).这些特征表明,气藏中CO2为深部地幔来源CO2和地壳来源CO2按一定比例混合的产物.研究区内前第三系碳酸盐岩石的CO2含量及其δ13C值的降低进一步表明,地壳来源CO2主要由碳酸盐岩石的脱碳反应形成.  相似文献   
7.
论非构造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构造演化和生烃与油气运聚散的关系,总结成功的地震相和基准面旋回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中的应用,分析了各种特殊地震处理和油气检测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3个层次、5类方法的非构造油气藏勘探思路。3个层次及有关方法是:在盆地规模上进行整体、动态、综合研究,寻找有利油气聚集带;在有利油气聚集带规模上,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震地层学研究,寻找各类有效尖灭体和圈闭;在可能的圈闭基础上,利用地震烃类检测和化探技术进行圈闭评价。3个层次5类方法的全面研究和有机结合是减小非构造油气藏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对于陆架海而言除了冰体积效应,温度效应外,还有由于大陆淡水注入引起的,使δ^18O值负向偏移的效应,而且在低海平面时期,当沿岸水团盛行时,这种效应起主导作用。笔者将这种效应从广州的盐度效应中分离出来,称为陆架海的负值效应。  相似文献   
9.
作者根据对新疆东天山典型金矿床的沉淀成矿环境、地球化学特征、稳定同位素特征等的系统分析和研究,论证了形成金矿床的硅质流体最初是一种以水为主要溶剂,以溶解态、胶体态氧化硅为主要溶质的高温高压(超临界态)溶液,其来源于地幔,是一种溶解了大量SiO2的地幔流体。而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硅质流体上升运移过程中所经围岩,以致成矿物质来源具异源性。这对研究内生金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与沉积微相和砂体发育规律关系密切,明显受控于基准面升降造成的可容空间变化和沉积物通量大小.通过对胡状集油田沙三中6—8油层组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与对比,建立了该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采用砂岩分层系数、分布密度和隔层密度、频率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旋回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变化,认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受控于基准面的旋回变化,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早期和下降的晚期形成的中期旋回,储层非均质性弱,长期基准面旋回由上升到下降的转换时期储层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