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生物问遗传学原理,分析了26个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对15个叶锈菌系的抗性状况,抗性最好的品种是徐州174,毒力频率为33.3%,毒力频率低于60%的仅有百农64、徐州8697等7个品种,2号和3号叶锈菌系的抗源品种最多,有22个,而14号和15号叶锈菌系无一抗源品种。总之,供试品种的抗叶锈性较差。  相似文献   
2.
为了生产硬红冬麦胚芽原生质系KS92WGRC16,需要把小麦抗叶锈病基因从Aegilopstaushil中转移到普通小麦中。通过对单体生物和具端着丝点的分析,测定出染色体和Lr43染色体=92WGRC16与7D单体生物染色体组的生一株杂交,F2代家系接种叶锈病真菌种族PBJL。在混合有1D、2D、3D、4D、5D和6D和6D的单体生物杂交中,幼苗抗病性和抗病性比率不会远远偏离于3:1,而来自F2代  相似文献   
3.
叶锈病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子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 salmoneum)防治竹叶锈病,笔者利用该重寄生菌对竹叶锈病进行了室内及野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防治竹叶锈病时,重寄生菌接种量为(10×10倍显微镜视野下)100个左右孢子时较适宜,竹叶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重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防治效果达64.8%。  相似文献   
4.
对杨叶锈病在上海的发生状况、病原菌冬孢子、夏孢子的形态及其越冬后的萌发和侵染能力进行研究。研究中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且冬孢子作用不明;在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能够萌发,用越冬夏孢子接种杨树可以导致发病。初步研究表明杨叶锈病在上海无转主寄主,初侵染源为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堆。  相似文献   
5.
用含有不同浓度(0、2.55、30.60mmol/L)钾离子的Hoagladn培养液培养的小麦接种叶锈病病原菌,接菌9d后统计接菌叶片上的孢子堆数目,结果表明钾能明显减轻小麦锈病的发生;小麦感染锈病后,叶中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明显升高,用含较高浓度钾离子(30.60mmol/L)的培养液培养的小麦叶片酶活性的增加值显然高于用含较低浓度钾离子(2.55mmol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小麦叶锈病抗病基因的QTL检测及定位,找到能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小麦品种周8425B,中国春及其杂交获得的244个F_(2∶8) 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4~2015年在河北保定和河南周口进行了田间叶锈病病害严重度调查,获得了群体的表型数据,利用SNP标记和SSR标记进行基因分型,得到了群体基因型数据,运用软件Joinmap和QTL Ici Mapping 3.1进行连锁作图和QTL定位。结果找到2个QTL位点,分别位于2B,7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地区竹叶锈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分别为刚竹柄锈菌(Puccinia phyllostachydis)、长角柄锈菌(Puccinia longicornis)和竹夏孢锈菌(Uredo ignava)。刚竹柄锈菌和长角柄锈菌主要以冬孢子堆在竹叶越冬,二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冬孢子堆下面的菌丝产生的夏孢子,此外,刚竹柄锈菌的初侵染源还包括少量能越冬的夏孢子堆。竹叶锈病的潜育期为10~15 d,夏孢子可造成多次侵染,6月及10月为侵染高峰期。竹叶锈病的发生未发现转主寄生现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2种品种杨2a生无性系苗木的叶锈病与黑斑病调查结果表明:白林2号和新疆杨等6种对锈病表现为高抗,感病指数小于1.5;中绥系列对此病表现为高感,病情指数达60以上。鞍杂杨和美洲黑杨等10种对黑斑病产生高抗,病情指数小于2.7。  相似文献   
9.
叶锈病是竹类主要病害之一,影响竹林生长。为了利用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Acremoni-um salmoneum)对竹叶锈病进行生物防治,笔者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重寄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叶锈病重寄生菌赭红枝顶孢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ZPD培养基;甘露醇为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为KNO3;菌丝生长温度为8~30℃,最适温度为25℃;适宜pH为4~6,最适pH为5.0;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大。该重寄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为5~6,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以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Lr10和感病亲本Thatcher为植物材料.在未接种小麦叶锈菌之前提取二者叶片的蛋白质,并在接种小麦叶锈菌之后24h,48h,72h分别提取TcLr10与Thatcher叶片的蛋白质组,将提取的全部样品进行双向电泳.对所得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接种叶锈菌时TcLr10与Thatcher存在三个点的差异,其中有两个蛋白质点在TcLr10表达量明显高于感病亲本Thatcher,另一个点在TcLr10中有表达而在Thatcher中未发现;接种叶锈菌后TcLr10与Thatcher中均诱导产生一蛋白质点,但该点在Lr10中诱导产生的速度和量均明显高于感病亲本Thatc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