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49篇
系统科学   25篇
丛书文集   61篇
教育与普及   4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146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检测设备,而检测设备的测试覆盖率是很多质量管理工作追求的内容。人们要提高测试设备的测试覆盖率,实现测试可控。本文主要研究测试可控流程,并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实际测试可控内容,以发挥它的真正价值,同时提供参考案例,帮助了解该流程。  相似文献   
2.
3.
<正>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再次被事实所验证。日前,记者从河南省有色金属协会获悉,河南省电解铝的自焙槽已全部改造完毕,以采用点式下料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全密闭集气干法净化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成为当代铝工业的主角。从此.河南铝工业告别了烟熏火燎,向当地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河南省铝石资源丰富,是铝工业大  相似文献   
4.
5.
纳米半导体量子点以其所具有的新颖光电性质与输运特性 ,正在成为量子功能器件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 .作为纳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自组织生长技术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而如何实现具有尺寸与密度可控纳米量子点的自组织生长 ,更为材料物理学家所广泛关注 .因为这是由自组织方法形成的纳米量子点最终能否实现器件实用化的关键 .本文将以纳米量子点→自组织生长→形成机理→尺寸与密度可控为主线 ,简要介绍近 1 0年来纳米量子点自组织生长技术的研究进展 .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微量Zn~(2+)在电解还原铕(Ⅲ)离子过程中的催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阴极中含Zn~(2+)时,铕(Ⅲ)离子将缩短到达定量还原的时间,用循环伏安法监控电极过程的结果表明:电极过程是准一级的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雷圣宾  王琛  万立骏  白春礼 《科学通报》2003,48(14):1479-1484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碘代十八烷与取代酞菁在石墨表面的组装行为. 通过改变连接于酞菁环上的取代基, 可以使之与碘代十八烷在石墨表面形成均匀组装或者相分离结构. 研究结果表明, 酞菁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强弱是形成何种组装结构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纯钛的磨削工艺,给出了用电解-不织布复合加工法对纯钛进行磨削的原理;并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降低钛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工艺数进行了优化,克服用刚性磨削引起的各种表面质量问题提高了磨削效率。  相似文献   
9.
The transfer of Sr~(2+) and Ba~(2+) ion, facilitated by 18-Crown-6 present in the aqueous phase, and of succinylcholine ion at w/nb interface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i-differential cyclic voltammetry. A good polarographic curve of succinylcholine ion dissolved in water was obtained in the system of 0.01 mol/l LiCl (w)——0.01 mol/l TBATPB (nb). The peak curren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SC~(2+) ion. It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SC and the detection limit is 1.05×10~(-5) mol/l.The apparent D~w and D~(nb) have been estimated. The transfer of Sr~(2+) and of Ba~(2+) at the interface are facilitated by 18-Crown-6 present in the aqueous phase and the peak current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18-Crown-6 in water.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lexing agent and for the stability constant of the complex formed in the aqueous phase.All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in keep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