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17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5篇
  1950年   1篇
  193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华裔美国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品《女勇士》中无名女人的故事与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纳塞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故事都是有关通奸的故事,虽写于不同的时代,但两个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本文从两个故事的发生原因,结果以及两位女主人公对通奸行为的态度三个方面简要分析两种通奸行为,旨在阐明通奸行为是两个女人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以及她们对当时父权社会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受到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与政治瓜分,主权逐步沦丧,除了归结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闭关锁国的政策、封建落后生产力几方面外,其背后尚有特定的国情因素。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受侵略的背景进行分析,从更多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从而更客观地评价历史、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3.
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两名日本士兵为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争。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支 持中国人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义事业。他们的正义行动尽管至今不为人知,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人 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将与日月同在。  相似文献   
4.
《张氏妇》是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聊斋志异》的一个代表作。它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蒲松龄的创作思想,即对社会的批判,对反抗精神的赞扬,对女性自强思想的提倡。  相似文献   
5.
龙梅 《河南科技》2004,(12):44-44
唠叨。所谓唠叨,就是经常不断地用一种不耐烦的口吻要求和指责对方。为了一件小事,几天几夜说个没完,使配偶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作为对18世纪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帕梅拉》从一开始诞生就体现了其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包括作品格式的一反常态,采用的不是常见的叙事体而是书信体,主人公是女性角色,男主人公成为体现女主人公的思想的重要媒介,通过男主人公的行动来从侧面塑造女主人公的整体形象.同时,相比于其它形体的作品来说,书信体毫无疑问能够更强的通过相关人物的语言来塑造整体的作品形象,传播作者所追求的平等思想.文章从语言出发来解析《帕梅拉》作品中的平等意识与反抗意识,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大背景之下的欧美文学中所体现的思想理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长沙会战的胜利使得日军的侵略气焰严重受挫,其在华兵力不仅很大程度上被削弱,而且无法与德意法西斯形成合力称霸世界。会战的胜利不仅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力量与信心,为中国赢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而且鼓舞了盟军的御敌士气,并牢牢地钳制了在华日军,为国际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林贤治的散文批评以“思想性”“疼痛感”“批判性”等方面的“激情与偏至”在研究者中独树一帜。这一风格的形成,不仅缘于他发现了自由作为散文文体内在精神规约的重要意义,还缘于他对“以人生为坐标”的综合性批评原则的坚持,以及他对知识分子反抗精神和平民情怀的强调。他从“散文与人”的角度进行散文文体的研究,不仅拓宽了散文批评的精神向度,找到了一条思想与人格混融一体的批评路径,也将散文拉回到作为人内在灵魂的自然流露这一朴素的形态之下,以真诚的态度、综合的观察、承担的意识和道德的要求探讨了作家的使命和散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浅析作品《德伯家的苔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丝是哈代塑造过的最好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小说描述了一个纯洁、美丽、勤劳的农村姑娘苔丝在不幸失贞之后,被冷酷的社会、腐朽的道德逼得走投无路,愤然杀人而自己被处死刑的故事。在强烈震撼痛惜之余,我们又深深感到其悲剧的不可避免。本篇将试从社会环境、家庭及个人性格等方面,探讨导致主人公悲剧的必然因素。哈代这样处理和反映人物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完美的正面人物形象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鞭笞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这也正使得《苔丝》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较他的其他作品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性,资产阶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建构,压制了人的革命性,掩盖了其剥削和压迫的强制性,使得剥削和压迫披上了理性外衣。要反抗这种异化,必须"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摆脱日常行为异化的强制。"日常生活批判"释放了日常生活革命的可能性,戳穿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成为我们反抗现代物化与量化统治力量的新的革命起点。但由于缺乏马克思政治经济斗争支持,"日常生活"又失去其真正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