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从"微型对话"的叙述方式解读《伤逝》,它在复调意义上具有一种朝向内部的对话性。即人物自身的双重性构成了微型对话叙述方式,后者反过来透露出人物冲突的双重性格。涓生的双重性在于:他在自我意识深处对悲剧根源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为了摆脱子君之死带来的精神重负,他在选择性的叙述中为自己有意构造了另一种"真实"。清醒的法官与申辩的罪人、高傲的理想自我与怯弱无能的现实自我融于一身,导致了他双重人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根据郁达夫的小说分析其人及小说主人公所具有的双重人格和变态心理,并从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和外来思潮等方面探究其双重人格和变态心理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王夏秀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01-202
举例子证明陶渊明斗争的特点;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和人格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他采取此种斗争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崭新的内容,淳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他在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极其复杂的,这主要是由其深层心理中的双重人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曾说:"战争可以停止,犯罪却不止。"我国的犯罪学研究正式起步较晚,但是欧美社会学派犯罪学的早期理论形式,即多元论罪因理论从一开始便在我国罪因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犯罪原因的研究,从犯罪学的出现涉及的学科领域就相当的广,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对于犯罪原因的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犯罪、解释犯罪和减少犯罪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双重人格是俄国19世纪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重要的特征,它主要反映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状态的细微的矛盾变化。双重人格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焦虑和矛盾;双重人格既是作家自身的影子,更是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英国作家史蒂文逊在小说《化身博士》中描写了一位兼具双重人格(善与恶)的主人公。白天,他是受人尊敬的医生——杰基尔博士;夜晚,他又变成了可怕的杀人恶魔——哈伊特。事实上,这种双重人格不单单存在于小说情节中。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利博士在对因治疗癫痫而被切断连接大脑两侧神经纤维束胼胝体部分的患者的研究证实:左右脑持有不同的感觉、知觉以及机能。自此,左右脑机能差异研究的序幕拉开,斯佩利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  相似文献   
8.
举例子证明陶渊明斗争的特点;从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和人格特征三个方面分析他采取此种 斗争方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词作,饱含幽情与艳色,这同他的诗歌散文的书写内容有着强烈的反差.“六一词”的写作与欧阳修的情感生活是同一的,这种生活情趣与创作冲动有违于儒家“止乎礼义”清规戒律,反映出古代文人学士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0.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哥特式小说《蝴蝶梦》中通过大量植物、景物描写,运用象征手法恰到好处地刻画了3个主人公的形象:芬芳的紫丁香象征了单纯善良的“我”;美丽红艳的石南象征了双重人格的吕蓓卡;秀美的“幸福谷”象征了追求完美、实现自我的迈克希姆,这样寓情于景的写法更好地使读者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