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8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广利东洼陷边缘坡折带的识别标志、成因机制以及演化规律的研究,总结了该区坡折带对于地层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以便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该区广利东洼陷边缘发育挠曲坡折带和断裂坡折带,构造活动是形成坡折带的主要因素.坡折带的演化规律与构造活动的阶段性演化或幕式构造作用相对应,也表现出多期性、幕式活动和差异性活动的特点,而且坡折带规模与构造活动大小有关.坡折带对地层岩性圈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坡折带附近是地层岩性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规模较大的坡折带控制了多数地层岩性圈闭,地层岩性圈闭在纵向上发育具有继承性特点;坡折带在横向上可以存在较大的变化,可形成不同的圈闭类型;坡折带控制下的地层岩性圈闭含油气性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和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佟二堡断层和茨东断层对牛居-长滩洼陷的控制作用。依据石油运移地球化学资料和油气分布特征,研究了牛青断层和茨西断层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北部地区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方式为主,以侧向运移为辅。据此建立了油气沿断裂运移的模式,并预测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域。预测结果表明,该区油气藏类型多与断层有关,主要圈闭类型为断块和断鼻型。茨东断层和牛青断层之间区域以及沈旦堡-头台子地区为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3.
根据 2 2 4口井的实际资料 ,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 2 /Es3 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 ,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 5 9井—茨 80井、龙 12井—龙 2 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茨 6 7—茨 6 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4.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油气输导系统及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油气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根据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的实际地质条件的分析,指出在异常低压的背景下,该研究区输导系统和油气运移聚集呈现如下特征:(1)该区输导系统主要由砂体和断层组成,断层(以夏口断层为主)在油气运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且受断层面形态控制,两个北凸面起首汇聚油流的作用;(2)由于异常低压使得运移动力非常弱,油气运移表现为低速流近距离运移的特征,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夏口断层两侧,斜坡南侧高部位无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对桐乡──平湖拗陷大地电磁的研究表明:(1)控制桐乡凹陷和平湖凹陷的南北边界断裂,是火山岩沉积区内的中生代断裂,元古代深断裂实际上是统一的火山岩沉积拗陷的边界断裂。(2)桐乡凹陷和平湖凹陷的基底原来是一个统一的背斜构造,现今所指的平湖凹陷仅相当于桐乡凹陷基底背斜的南翼。推论在其北侧应存在一个对称的沉积凹陷。(3)盖层中的上白垩统兰溪组是一个低阻层,推论该层含有较丰富的泥岩层,可能是有利的生油层。  相似文献   
6.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是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区域隆起背景上形成的新生代板内裂陷。其构造演化经历了穹窿作用→火山作用→裂陷作用→热沉降作用等阶段,盆地形成机制属“主动裂陷”。利用研究区镜煤反射率(R0)实测值的统计分析资料,采用Royden和Keen提出的有岩脉侵入的非均匀伸展地热史模型,重建古热流和古地温,并计算成熟度C值。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的沙三段生油岩已进入生油窗;在凹陷的东部陡坡带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性剖面与地震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温宿凸起的油气前景进行了研究.野外调查结果证实,乌什凹陷发育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3套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烃源岩热演化史及地面油苗显示证实本区有油气运移聚集的条件和历史.地震资料显示喜马拉雅晚期运动导致与逆冲断层伴生的挤压构造十分发育,以挤压背斜为主体的构造构成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温宿凸起在地质历史时期曾与塔北隆起连为一体,是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近纪卡拉玉尔滚大型走滑断层将其与塔北隆起分开.温宿凸起被乌什和阿瓦提两个已证实被具有生烃能力的生烃凹陷所挟持,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同时存在碳酸盐岩和砂岩两类多个勘探目的层.乌什凹陷-温宿凸起无疑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的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部陆相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油页岩中有机质的富集机制一直是研究热点,但关于异养生物及硫循环对有机质富集过程影响的研究较少.通过有机地球化方法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第三、四段富有机质烃源岩进行精细研究,认为伴随着明显的水体分层,藻类勃发进一步加剧了底水缺氧的条件,海水带来了丰富的硫酸盐促进了强烈的细菌硫还原(Bacterial Sulfur Reduction,BSR)作用,将这种缺氧条件进一步扩展到水柱上部形成透光层缺氧(Photic Zone Euxinia,PZE),而PZE有利于光合自养绿硫菌的剧烈活动.强烈的BSR作用及间歇性的PZE控制东营凹陷古湖盆中藻类等水生生物的组成,原核细菌及海相金藻类对有机质富集有一定贡献.通过分析海相藻类生物标志物C3024-正丙基胆甾烷和透光层缺氧生物标志物异海绵烷与有机碳丰度的关系,研究认为在相对丰富的外源硫酸盐输入、厌氧异养细菌作用、光能自养细菌作用和透光层缺氧条件下形成的硫循环,对东营古湖盆沙河街组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敦煌盆地五墩凹陷中间沟组一段物源体系及展布,以岩矿与主量元素分析为基础,结合水动力条件、地震剖面反射特征和古地貌分析,研究砂体的发育程度、物源方向与搬运通道,探讨五墩凹陷侏罗系中间沟组不同井区的沉积物来源。研究结果表明:XC1井与D2井具有同源性,岩屑类型以变质岩岩屑为主,D1井物源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岩屑类型以岩浆岩岩屑为主,主量元素分析结果与岩屑类型分析结果相一致;XC1井和D2井主要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D1井主要为远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XC1井和D2井区主要接受南部三危山隆起物源区的沉积物供给,D1井区主要接受北部北山物源区的沉积物供给。重新落实的物源体系展布对于研究区砂体展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矿物组合、砾石倾向、岩心、测录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古地貌恢复及多属性反演技术,对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源-汇控砂控相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主要发育北部近源火山岩、中部较近源火山岩与侵入岩和南部沉积岩3个母岩区;识别出4大输砂沟槽,北部近源沟槽窄而陡,向南演化为宽而缓,砂体厚、物性差,含油性差、产量低,为扇三角沉积;中部3大沟槽划分为缓坡窄沟和缓坡宽沟2种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前者砂体厚、物性好、含油性好、产量高,后者砂体较厚、物性较差、含油性较好、产量一般;输砂沟槽核部较翼部砾石粗、砂体厚、物性好,古低凸贫砂,物性差,泥岩为主。受源汇体系影响,中部3大输砂沟槽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