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评述了近年来有机声化学效应和有机声化学机理研究的新进展,展示了有机声化学对传统有机化学的深远影响,及有机声化学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Sol-Gel方法制备BST粉体的化学机理和晶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钛酸丁酯、醋酸钡、醋酸锶为原料,乙二醇甲醚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按Ba:Sr=0.65:0.35的组分要求制备了(BaxSr1-x,)TiO3粉体.应用FT-IR、X射线、DTA/TGA等分析手段,研究了Sol—Gel方法制备BST粉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晶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BST凝胶中,COO-部分进入了凝胶的空间网络结构,起到一种中间连接体的作用;粉体在750℃时,完全晶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臭氧污染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有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城市地区处于臭氧生成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VOCs)控制区,因此准确计算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是对于臭氧污染采取科学有效防控措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使用基于二代区域大气化学机理(the second region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mechanism,RACM2)的盒子模型,建立我国四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成渝地区)的基准情景以及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情景,计算了适用于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条件下的VOCs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CHN).与Carter基于美国39个城市所计算的MIR相比,我国最活跃VOCs与最惰性VOCs之间的最大增量反应活性差异范围更大.若使用基于美国39个城市所计算的MIR对我国城市地区的臭氧生成潜势进行预判,容易造成对于我国城市地区臭氧污染控制过程中特征VOCs的误判.因此本研究计算得到的MIRCHN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我国大气条件下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且对臭氧生成过程中关...  相似文献   
4.
臭椿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的驱避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利用自制的驱避测定装置,以蒸馏水作对照,测定6种剂量(0.05,0.10,0.25,0.50,1.00,2.00mL)臭椿嫩枝叶、幼果的乙醚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的驱避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的驱避作用明显,嫩枝叶提取物比幼果提取物的驱避效果好;驱避作用强度与提取物剂量有关,适宜的驱避剂量为1.00mL;剂量与驱避率间呈对数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硝酸钙醇溶液和五氧化二磷醇溶液,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羟基磷灰石(HAP)粉体.对前驱体和不同热处理温度的HAP粉体试样进行了FTIR与XRD测试分析,讨论分析了在溶胶-凝胶法制备HAP过程中HAP生成化学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以稀土元素的磨擦学应用为出发点,用四球机考察了自制的新型油容性润滑油极压抗磨剂-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镧的减摩抗磨性能,用质谱仪模拟其摩擦分解过程,通过x射线光电子 仪和俄歇电子能对边界润滑状态下形成的磨斑表面膜元素组成及化学状态进行分析。提出了其摩擦化学反应机理。试验结果:这种添加剂使ISOVG68的摩擦因素明显降低的卡咬负荷提高2.2倍,主要原因是在摩擦过程中发生磨擦反应,生成了由La、La2O3、  相似文献   
7.
水土作用研究现状与研究要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化学机理,化学变化对土体体质影响以及土体微观结构三方面综述了水土作用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要点:水土作用研究最终是要建立水化学环境变异条件下土体性质变化的定量预测模型并且解决微观结构,化学过程和人类活动的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8.
杜锋  苏宝茹 《中国科学(E辑)》2008,38(9):1487-1494
20世纪50年代末,孙瀛洲先生认为出现在成化斗彩瓷上的“差紫”是原来烧造时所产生的差异色疵。这种观点早已被中国文物界普遍接受。但近20年来景德镇明御器厂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成化瓷片,至今从未发现一片带有“差紫”的瓷片。国内无论是文物界还是科技界,几乎没有学者对出现在成化斗彩上的“差紫”提出疑问,并做深入的研究和考证。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实验室的科技人员,曾利用X荧光衍射分析仪对该馆收藏的一件成化斗彩高足杯上的“差紫”进行过无损成分分析,确认“差紫”是由1923年发生在紫禁城中建福宫的火灾造成的色彩损伤。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的研究基础上,笔者根据陶瓷工艺学原理,对成化斗彩“差紫”形成的色化学机理,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差紫”形成的原因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与近代清官历史相结合,揭开了成化斗彩“差紫”之谜,纠正了中国文物界普遍存在的对“差紫”形成的错误认识。证明科技考古是古陶瓷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