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理论与方法论   58篇
综合类   15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隐喻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翻译的同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直译、意译、将一种文化中的形象比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对应的已有的形象比喻、采取直译并附带解释或注释的形式以及用汉语的对句结构来翻译英语中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同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韦达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1):97-100
汉语和壮语的实饲都有活用现象,本文具体介绍它们在名调用如动调和量词、动词用如名词和量词、形容调用如名调和动词等三个方面的共同之处,为的是使读者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对照、比较来加速掌握这种现象,摆脱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困扰。  相似文献   
3.
虚拟语气是动词的一种特殊形式,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愿望、请求、意图、建议、惊奇、假设、怀疑等未能或不可能成为事实的情况。虚拟语气在非真实条件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主语从句及简单句中分别具有各不相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栾晓瑜 《科技信息》2007,(25):174-174,199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动宾式动词 宾语"结构。文章阐述了研究原因和价值,限定了研究范围和方法,用"词化理论"分析了动宾式复合词,并分析了动宾式离合词的四种情况,提出了研究结论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洋务运动博物馆”东立面形象的反思 ,讨论了建筑形态设计中隐喻手法的运用 ;就此引申 ,探讨传统问题 ,指出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罗磊 《科技信息》2007,(32):126-128
济南方言属于汉语官话方言大区(也叫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在鲁西的中部方言中有代表性,是山东快书和吕剧的艺术语言基础。本文在学习、参阅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走访了许多济南的老住户,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整理,对济南方言的语音、语法,尤其在词汇、词法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求证、考察,并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分析,使济南方言词法的研究更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对济南方言感兴趣的朋友"品尝"到"原汁原味"的济南方言。  相似文献   
8.
隐喻产生有三大因素:语言、社会、认知。从语言角度看,隐喻的生成除修辞作用外,还有语言本身表达力不足的原因;从社会因素看,政治、经济、科技、化等是隐喻生成的动因;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生成又与人的思维、大脑、心理等密切相关。隐喻的生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作用和互相联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摒弃对英语动名词的传统研究,揭示了动名词的动态性质,即动、名词特征在动名词中的转化。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其名词性的加强导致动名词在动、名两个词类的边缘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体现的概念流利的缺乏和多样性的缺乏分别由Danesi和文秋芳提出,对两者的解释都超出了语言范畴本身.本文基于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相关理论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当代隐喻理论的发展为这两种现象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多样性的缺乏是概念流利缺乏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