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2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49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43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法影形,功能为纲“是新教材英语课程的一大特点.迄今为止,只有少数教师跨入这个神圣的殿堂,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在能力训练中得以内化,流畅输出.语法教学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现象,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具备语法教学交际化的意识和技巧.  相似文献   
2.
本试图从本视角鸟瞰意境研究领域中诗歌意境向度上的研究盲区,认为意境具有语义模糊、语象有机统一和未定点多三个基本特征,并兼论意境范略理论渊源于先秦儒道两家对本语义层和语象层的基始认识。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湘西作品乡土气味鲜明浓烈。善于在现实的细腻描写中浸透浪漫的抒情幻想;把人物心绪化为传神氛围,构成暗示,诱发读者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清新简洁的语言富有古朴的地方色彩,具有质朴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4.
诗家夫子王晶龄笔下的七言绝句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笔认为,以“愁”为情感基调构筑诗篇是王昌龄之擅长。本旨在通过赏析诗人有关“愁情”的七绝,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巧夺天工的意境营造手法,并从“边愁”、“春愁”和“离愁”三方面分类评述。  相似文献   
5.
纳兰词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形成这种感染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探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纳兰词凄婉意境的营造艺术。笔者认为纳兰词营造凄婉意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善写凄清迷离之境,词境意蕴隐曲;二是善用细节小景刻写优美意境和孤寂之情。这二个方面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构成了纳兰词的凄婉意境,增强了纳兰词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和先导的东北亚合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的签署之后,东北亚合作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加强东北亚各国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促成亚太地区经济进一步崛起,还会化解东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东北亚的合作应当加强信任、走制度化的合作道路,创设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为核心和先导的东北亚合作模式.以次区域合作先行的模式来带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谷建英  尹树萍 《科技信息》2008,(23):210-210
随着与世界接轨,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人才竞争日益严峻。如何培养学生成为我国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越来越被各学校所重视。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双语教学形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并使双语教学广泛应用到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就目前来看我国主要存在浸润式、沉浸式、过渡式、维持式四种双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双语师资水平不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不强,“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朗诵时的情感,随着诗歌的内在情感在发展,在变化。或抑或扬,或顿或挫,真情实感这条线,始终贯穿全诗,自己已深深地进入诗的意境和情感之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写意画之“意“,容易被错误理解为主观之意、抽象之意、“图形“之意.从“写意画“的艺术理论阐释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写意画的“意境之意“、“形似之意“、“设色之意“等方面的解读,可以诠释中国写意画之“意“.  相似文献   
10.
张燕燕 《科技知识动漫》2007,(12X):72-72,75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也就是说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设使学生获得学习化学原动力的环境,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悱不愤”的状态之中,诱发学生不断地积极思维,以此来促进学生不断获得学习化学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