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274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图从本视角鸟瞰意境研究领域中诗歌意境向度上的研究盲区,认为意境具有语义模糊、语象有机统一和未定点多三个基本特征,并兼论意境范略理论渊源于先秦儒道两家对本语义层和语象层的基始认识。  相似文献   
2.
当代彝族散文整体上具有写实倾向,产生了一批富于表现力、充满激情与力度的杰作;同时,拘泥于生活现实对艺术表现的自由也有所限制,文学观略显单一。以写实为基点,一些当代彝族作家逐渐走向“文化大散文”,深掘少数民族审美特质,贡献出许多新的文学意象。因此,突破单一化的文学观、走向更加自觉的文体探索、开掘民族审美文化的新内涵,产生自己的文体家,是彝族散文走向当代形态的重要环节。只有获得文体的自由与自在,当代彝族散文才能够超越民族风情之展现,对自身民族深厚的审美意识有一种新的认知,进而为中国文学艺术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海子及其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特殊的文化存在。本文尝试着从存在的表象/幻象、丰盈的想象/幻想、诗意言说方式、神性体验和神性光辉四个方面对海子的抒情短诗进行解读,并探讨和说明海子及其诗歌在诗学理念和美学实践上与梵高、海德格尔、荷尔德林等人的精神渊源关系。有所发明的是把海子诗歌的幻象体系与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重世界整体相联系,以及在分析归纳后提出了海子诗歌独特的“诗意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水墨人物画的变革和发展是非常有成就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三四十年代徐悲鸿、蒋兆和开创的写实主义新画风.周思聪是经历两个不同时期的画家,其前期的作品继承了蒋兆和的风格特点,用传统的笔墨语言直面生活;后期则用现代绘画语言切入当下现实生活,既融汇了西方现代构成艺术,同时又关注中国审美文化.本文通过对周思聪绘画历程的研究,透析出当代水墨人物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和变化.  相似文献   
5.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其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悲秋意识与中国抒情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二者的结合,密切了自然与人的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心态。悲秋意识对中国抒情文学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决定了悲秋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大量地是以乡村生活和风俗人情为背景,在诗歌写作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观点的表达。这种在描写乡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诗歌中暗示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诗歌写作成为了弗罗斯特诗歌写作的一大特点和风格。本文仅以其短诗给予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预言》一诗人手,可发现何其芳早期诗作中暗含三种重复率较高的创作手法,即诗与文的互文性结构、对典故的丰富运用以及抒情的女性特征。这三种创作手法基本贯穿整个《预言》诗集当中,它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展成型,对何其芳早期虚幻迷离、精致唯美诗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静"是郑敏诗歌的美学追求。诗歌的"静"是抒情的净化;是意象在心灵深渊的探险;是一种寂寞的知性追求。使诗歌整体呈现为理性、悟性与知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王志军 《科技信息》2010,(35):J0161-J0161
中国文化的感悟方式是心怀两极,择取其间适意的状态为所指(即目标指向),但能指(即表现状态、水平)却中而不庸。中国画迥异于西方绘画,究其根本在于文化和观看方式的差异。本文对以物观物、以情观物、以心观物的观看方式和写实、意象、抽象造型观念以及观看方式与造型观念的内在关联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