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宋代元宵节已具备以僭越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价值取向,以诙谐文化为内容的民间表演形态,有着以物质和肉体为中心的生命诉求,因而成为与欧洲中世纪狂欢节相映成趣的中国式的狂欢节的代表。  相似文献   
2.
技术理性的强大使人们陷入了对技术理性的崇拜.技术理性的僭越,不断排斥和吞噬着价值理性.人的存在意义的失落和价值理性的危机,呼吁我们要重建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们从媒体"役使"的时代走向了"自主性"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但自媒体在赋予人们以自由品性的同时,缺乏责任意识的人们在自媒体生活中却总是触犯道德的底线和挑战法律的尊严,这就要求法律的介入,从而对自媒体本身及使用者进行规制。但是法律对自媒体的规制要坚持一定的边界,而边界意识则意味着自媒体的法律规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即最少法律干预原则、适度干预和平衡的原则,同时要把握好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我国传统岁时节日元宵节具有狂欢性质。宋代元宵节已初步具备以僭越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价值取向、以诙谐文化为内容的民间表演形态,有着以物质和肉体为中心的生命诉求,因而成为与欧洲中世纪狂欢节相映成趣的中国式狂欢节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中,她们的身份往往是向内的;但是,在很多小说中,却有一些女性在不停地作着僭越自己身份的尝试。从明清到现代的几部家族小说中易装对传统服装文化的挑战、才女们从生活方式上对女性身份的僭越、五四时期娜拉们对革命男性的模仿、苏青对女性自身的言说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到明清到现代女性跨越自身身份的轨迹,以及她们所采用的不同方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明朝中后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亦由简朴到奢靡渐渐转变。住宅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之下也发生很大变化:僭越行为日渐发生,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是士人独立意识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原本是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而出现的;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士人意识同时体现了某种创造维度与斗争维度的僭越功能。魏晋南北朝士人意识的僭越功能不总是革命性和颠覆性,其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定型、中国传统文化内核的确定、中国士人阶层的定位等方面都彰显出了某种二律背反的旨趣。  相似文献   
8.
韦伯“价值中立”学说对当代社会科学的影响很大,但片面强调价值的中立性会损害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价值性。“意识形态”对这一理论的实质“僭越”表明,价值的中立性与非中立性必然会统一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中业已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伦理习俗,这些基于民族情感、心理机制及思维特质的伦理习俗,注重信仰、责任与义务的高度一致。对具有特定信仰的民族来说,这些伦理习俗具有广泛的认同性、约束性与不可僭越性。《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荣辱兴衰史,其中交杂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及生命理想等复合要素。作家从宗教、家庭、社会等伦理视角出发,以两代人复杂的情感关系为主线,通过对主要人物在理想与现实、信仰与世俗、激情与忠诚的剧烈冲突中所做的艰难抉择的叙述,呈现出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穆斯林传统文化所遭遇的某些危机,并对这些人物在生存抉择、情感表达及社会身份的历史承担上给予了伦理学意义上的理性观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