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1.
《潍坊学院学报》2018,(1):98-102
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他开创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先河,创立了一整套严密的治国理政理论;傅玄拯救时代于危难,其代表作《傅子》是魏晋时期集大成者的思想巨著,是中华文明在大黑暗时期得以延续的火种;傅山是多学科的学术泰斗,其"不事王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民主平等思想,与当代科学思想高度契合;傅斯年其历史学研究是"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将中国历史学研究置于世界视野并走上了能够与西方学术界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从傅说到傅玄、傅山、傅斯年等,傅氏学人历经三千余年,逾一百余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形成了傅氏学术思想,其发展脉络及历史传承清晰。挖掘傅氏学术思想形成发展的学术路径及内在根源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人生,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多次承受失去亲人的苦痛。幼年丧父,胡适已有感知。好不容易从美国学成归来,遵母命和小脚的村姑江冬秀完婚,然而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胡适长子尚未出生,胡母便撒手  相似文献   
3.
傅斯年倡导“文学革新”,主张文化“脱弃旧型入于新轨”,标举“科学学术”论与“史学即史料学”。他的“科学学术”论不从新、旧,不唯中、西,求真务实,凸显的是学术,强调的是科学与科学方法,排斥的是古今中西门户之见。历史学因为傅斯年的大声疾呼和身体力行,终于走上了一条与西方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回到傅斯年     
那是一个冬夜,小小书房内,炭盆里生着火,傅斯年穿一件厚棉袍伏案写作;夫人坐在对面,缝补他的破袜。因为台湾大学校长第二天要参加两个会议,不可太寒碜。夫人催他早些休息,他搁下笔,抬头对夫人说,他正在为一份杂志赶写文章,急于想拿到稿费,好做一条棉裤,"我的腿怕冷,西装裤太薄,不足以御寒。"  相似文献   
5.
欧洲近代史学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中国史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起到了至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欧洲近代史学东传的过程中,傅斯年穿针引线,对欧洲近代史学的引介不遗余力,贡献尤著。尤其是,他对巴克尔史学的借鉴、兰克治史理念的宣扬,以及德国"种族-文化"观念的运用,不仅成为其取得重要史学成就的学术渊源,而且为转型期的中国史学创辟了一条新路径。同时,欧洲近代史学经由傅斯年输入国内,开阔了中国学者的国际视野,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取得国际学术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骤起的西化大潮,在1928年全国统一之际,渐趋沉稳。后至1938年,以抗战为界,多数学者的研究方向与主观立场都有明显的转变。古史辨派主要成员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及其师友傅斯年、冯友兰、钱穆等,亦莫不因时局的巨变而有所折中。1929年顾颉刚所遭受的“‘中华民国’的一件文字狱”,其前因后果及其前后解释中的变化,虽然只是时势变迁中的插曲,仍不失为学术方向抉择与学者自身进退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7.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傅斯年的学术思想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那就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实用主义”,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的“求真”、“求实”,再到“九一八”事变后的“致用”。傅斯年学术思想的这种变化,是面对时代变迁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8.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抉择。留下,还是离去,都有各自所遵循和捍卫的人生宗旨。幸运,或是不幸,都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9.
傅斯年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他在史学本体论上有比较独特的认识,其史学本体论思想大致涉及史学对象论、史学目的论和史学工具论三个部分,概括起来是:历史学是一门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史料,进而求得真实的历史事实的学科。但傅斯年的史学本体论本身并不十分体系化,所遗留的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曾经编导过桂剧《梁红玉》,在桂林南华戏院首演,一连八晚,场场爆满,影响力非常大。舞台上,梁红玉仗义执言,句句表达了对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老爷"们的讥讽与抨击,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但这却让许多官员心里不舒服,广西的一名官员找到欧阳予倩,对他的戏提出"建议",问可否稍易其词。虽然得罪官员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但欧阳予倩却想也没想,很坚决地回答:"可以禁演,一字不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