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
张健康 《世界博览》2011,(12):40-40
严复与伊藤博文没有机会同学李鸿章身边的西学人才毫不亚于日本的"海归"但他们只能以失败者身份参加谈判。1894年,中国甲午战败。次年3月,清廷派出以李鸿章为首的谈判代表团赴日本马关和谈。长条形的谈判桌两边,一边坐着托着长辫子的中方代表,另一边坐着早已剪去发髻留着欧美式短发的日方代表。他们是两拨彼此敌视的人。但是,他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中不少人同是欧美留学生。  相似文献   
2.
小说《英雄泪》对安重根和伊藤博文两个异国形象的描述,都是从两人各自为本民族国民是否有利的角度加以评价,对二人总体上都持赞赏态度。安重根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义懔然的为国献身精神,伊藤为谋国家富强的积极参与意识,都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小说作者急切救国,鼓吹民气的思想意图相统一。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留洋热,这比邻国大清帝国来得更早。但这不是明治维新的开始,而只是苟延残喘的幕府的一次"尊王攘夷"、"师夷长技"的实验。1862年,日本德川幕府开始向欧洲国家派遣留学生,留学之地遍布欧洲显赫国家。历经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日本  相似文献   
4.
萨苏 《世界知识》2014,(15):64-68
<正>日本学者怎样评价甲午战争,怎样看双方当时的优劣?2014年4月,日本专修大学教授大谷正先生这样回复了笔者的疑问:"分析日本获胜的原因,首先要从政治制度来说。中国是皇帝制度,民众的权利没有被认可,也没有参与国政的途径。所以中国的民众不知道战争为何而打。与此对应,日本在开战五年前就制定了宪法,选出国民代表参加国会,参与国政。虽然日本当时也是天皇、藩阀制  相似文献   
5.
初晓波 《世界知识》2014,(21):66-69
<正>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在回顾历史时,每一国际体系似乎都必然有一个内在的一致性,这个体系一旦建立之后,我们就很难想像,如果做了不同的选择,历史会如何演变,或是当时究竟有没有可能做出其他的选择。因此,"在国际秩序形成之初,或许会有许多的抉择,但任一选择均会挤压其他选项的空间。由于愈复杂愈难保持弹性,因此最初的抉择尤为重要"。这一思路,在约瑟夫·奈的《理解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6.
世事流云,人生飞絮,同样是经世之才,一个身背骂名,抑郁而终;一个大功告成,奇勋盖世。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之间,隔着大臣与首相的距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