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达达ZEN 《世界博览》2011,(11):76-77
在世界上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褶皱里,寻找开心的微笑。  相似文献   
2.
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主要通过分析读者和文本的相互关系,来剖析读者的阅读活动。以阅读危机为背景,以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从阅读理念、阅读教学及文本选择三方面解读俄语教学大纲及标准中有关阅读部分的内容,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3.
借助沃尔夫冈.伊瑟尔有关文学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的理论,分析了福克纳独具匠心的叙述视角,探讨了作品中的空白对读者的启示意义,认为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同时揭示了"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形成个人见解和探寻小说深层主题意义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伊瑟尔接受理论重视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反应以及对意义的重新建构。他的批评理论摆脱了结构主义的客观化模式的制约,有着一定的人文阐释因素,又在弘扬读者作用的同时兼顾语境的作用。他所倡导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理念体现了"作者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其接受美学集中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和反应,强调读者在文学欣赏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苹果树》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中篇小说,运用伊瑟尔接受理论中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互动交流理念,结合传统的文本细读法分析这部小说,从别出机杼、引人入胜的倒叙开头,若隐若现、令人遐思的伏笔技巧和诗意朦胧、触发想象的抒情笔调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伊瑟尔将文学虚构视为一种"越界行为",而且把文学虚构置于人类学的理论视野中,深入揭示出文学虚构对于人的现实存在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他尚未辨析虚构的两种不同含义,就将虚构与想象加以强行分割,以此来构建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虚构理论,这就难免造成对文学虚构的误释。  相似文献   
7.
在主体间性的交往视阈下,对伊瑟尔的文论思想"重新语境化",能够更好地勘定其多维面向及历史延展。伊瑟尔前期的效应美学仍然存在着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主要表现在确定性/不确定交流观的二分误区,阅读理论的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欠缺审美同情向度的探讨。缘此晚期的伊瑟尔在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对话与论争中,立足于现代与后现代相互碰撞与交融的文化语境,从文学理论批评转入文化诗学研究,由微观角度的分析演化为宏观整体把握,进而实现主体间性的文学人类学转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