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53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彰显刊物特色,打造学术期刊品牌,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本刊从2010年起重点推出"中华德文化研究"和"环洞庭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两个特色栏目。"中华德文化研究"是一个既具有地方特色又有包容性、学理性和现实性的栏目。"德文化"一方面是指融合了常德地方性文化、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厚重的底蕴和广阔的视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方略  相似文献   
2.
歌言是畲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灵魂。随着村寨空心化的加剧,畲族歌言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已被不断地消解或异化,文化生态链的良性运作机制断裂,村寨社会价值取向和村落治理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功能载体。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畲族歌言文化对于乡村治理、农民幸福感等均有深刻影响。应站在时代高度,从更深的文化建构层次上重新寻回曾经失落的"文化乡愁",实现畲族歌言传统文化功能的回归,对畲族歌言文化生态进行现代性建构,以助力畲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3.
4.
“以德治国”是对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创新 ,是我党关于道德建设思想的概括和提升。“以德治国”的提出 ,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效地抓好高校德育 ,是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工程。要抓好高校德育必须理顺德育管理体制、构建德育体系、改进方法、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要给予经费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从2001年起,国内外技巧比赛启用国际体操联合会颁布的技巧新评分规则和难度表。“以难制胜”是上世纪中国技巧女三项目称雄世界的制胜法宝,新世纪该法宝将面临新规则的挑战。只有深刻领会新规则的内涵,用新的思路对“以难制胜”注入新的内容,其仍将会是新的绝招,从而依然成为中国女三称雄世界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中道德问题日显突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就置于中国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道德实践之中。我国对社会转型前后的道德特征的比较中,提出既要防止道德的政治化,又要警惕道德的功利化,真正坚持唯物辨证法,全面实施以德育人,只有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水准,才能真正实现以德治国。  相似文献   
7.
对专科综合英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英语教学是英语专业学习中的核心内容。文章就如何抓好专科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语音基础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展开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美育的概念、美育在高等学校教育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美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人在艺术中所受到的感染最为强烈和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从其起步伊始,就先天发育不良。它不仅没有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同时也缺乏文学自然进化的历史传承关系。学术研究是研究主体的个体自由行为,学术思想的多元化是学术研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障。强调研究过程与成果的形式规范仍是枝节,有价值的问题还是首要的,如果借规范以巩固、强化话语权力,最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外强中干局面,则有害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更加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大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此为诱因,便萌生了师生换位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