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峡江方言的人称代词主要有三身代词我、你、渠、我叽、我吧、你叽、渠叽以及非三身代词自家、口口[p‘iaη~(44)·ηa]、人家、大家。全文对它们的语音形式作了详细描写,并通过与普通话中的相应形式的比较,逐个分析它们的意义指称对象和语法功能,其中有些人称代词在语用中还会发生转义,文中将其概括为虚指、泛指和转指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称谓”具有稳固与流变的双重特性,能够体现时代的脉动,具有很强的社会观照价值。汉语称谓以亲属称谓为基点,包括宗亲亲属称谓、姻亲亲属称谓、亚亲与仿亲亲属称谓,此外也有名号、职阶等非亲属称谓。汉语称谓体现有浓郁的亲情色彩、厚重的宗族意识、执着的等级观念、流变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3.
汉语称谓,是在汉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广泛汲取了汉民族丰富的文化营养。本文选取文化视角,审视了它形成的特点,透视了它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以揭示其文化内涵,探究其发展轨迹,迎接全球一体化给社会交际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4.
社会指示是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主要指人称代词和称呼,有T/V两种形式。中英文社会指示词在语用规则与意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反映出中英两种社会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语言中社会指示的异同,灵活地采取直译、意译、音译、加注解释等多种策略,以达到最大值等效翻译,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5.
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纯理功能理论对王雏的《送别》一诗和它的四种英译文作初步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语气,交际角色以及时态均具有人际意义。在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运用性的同时,对于翻译问题也提出了一些疑义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些史料或史论常用几个简单的、宽泛的甚至含混不清的称谓来论述苗族支系。从族名本意、语言差异、服饰工艺特点和地理区位特点看,各支系称谓实际蕴含着细微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依据“的”出于“者”及袁毓林“谓词隐含”等理论 ,求证了“NP +的”的渊源历程和结构理据 :“NP +的”来源于“NP +者” ,“NP +的”中隐含了“作、当”一类动词 ,它是“作 /当 +NP +的”的紧缩形式 ,其中“的”提取“(作 /当 )NP”的主语 ,这种“的”跟“VP +的”中的“的”是同一个名词化标记。从汉语的发展趋势看 ,“NP +者”演变为“NP +的”后 ,最终的结果将是名词化标记“的”的脱落  相似文献   
8.
从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语义学视角出发,可从动物隐喻、植物隐喻、食品隐喻、物品隐喻四个方面详述英语中或褒或贬或中性的女子隐喻化称谓,进而分析其特点及成因,为英语教学和英汉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认为,语言以人为本,女子因其自身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其与大千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获得了诸多隐喻化称谓。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123-127
近代中国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受到西医教育制度的进入和中医教育模式变革的双重影响。由于医学教育建制不断调整,近代医学教育机构的称谓频繁变化。中西医界都高度重视医学院校的称谓,称谓也成为了中西医论战的重要议题。伴随着"名分之争"尘埃落定,"中西医兼习"的弊端被证明,中西医的学制实现趋同,医学教育的近代化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0.
北宋古文走向复兴的过程能否称之为“古文运动”,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事实上,古文复兴的倡导者不仅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形成了组织,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因而是可以称之为“古文运动”的。学界之所以对此提出疑问,不外乎对“运动”一词的理解存在着先验性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