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司汤达塑造的“意大利性格”是对世界文坛的一大贡献。于连,虽非意大利血统,本质上具有“意大利性格”。但于连的“意大利性格”在法国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中受到了冲击,表现得较为复杂。一方面,于连身上具有意大利民族所具有的激情、自尊、执著、勇敢及真诚;另一方面,又有社会现实与时代风尚强加给他的野心、虚荣、虚伪。前者是于连性格的本质,后者是社会对他的异化,二者你弱我强、此起彼伏的斗争演绎了于连曲折矛盾的人生历程。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了解造成于连悲剧的个人原因:极端的个人野心与极端的个人自尊心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最终的无法调和;狭隘的报复心理:一种阶级对立的仇恨意识;无法克服的幻想病。进而对小说主题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小说《红与黑》是一部心理小说,一部个人奋斗者的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3.
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于连性格特征及其形成的心理成因的基础上,对处于物质欲望不断地膨胀的现代人在面临诸多物质诱惑时所面对的心灵困境进行分析,给现代人以心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红与黑》通过对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的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个极具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矛盾和无助中的于连。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并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渴望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但他卑微的出身决定了他的追求只能是一种奢望。本文将重点剖析作品中于连内心的矛盾和无助。  相似文献   
5.
谈《红与黑》中的于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社会现实和心理学的角度对《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爱与恨进行了分析。核心观点是:由于挣扎在一个残酷、自私的上流社会的艰辛环境中,于连对平等真诚的爱的追求受到压抑,并使得灵魂也受到扭曲,伴随而来的就产生“伪爱”和恨意,最终毁灭了自己,连可能的政治选择都达不到。  相似文献   
6.
7.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理论视角来观照《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于连性格中的极度敏感、容易激动、软弱胆怯、多疑犹豫等等一系列女性化的倾向,证实了于连具有极为突出的阿尼玛原型,这也是造成其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文章同时也指出,于连的阿尼玛原型,是作者的阿尼玛心理原型的投射、变形。  相似文献   
8.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于连的身份处境使其具有强烈的身份焦虑,他奋斗的所有动力都来自于朴素的出人头地的人生理想。为了成功地实现阶层晋升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戴上了人格面具,一度变成了忠心为权力阶层效劳的一分子。不管是在市长家里,还是在神学院和侯爵府,他都一方面隐藏自己的真实思想,另一方面竭力训练自己的上层人品质,试图成为进入社会主流正项的中间人。但是,作为竭尽全力向主流靠拢的中项,尽管于连尽职尽责,才华出众,但他并没有被接纳,反而被以卑鄙的手段毁灭。于是,于连走向彻底的异项和反主流,坚决反抗。他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他以个人的崩溃预见了社会的崩溃。  相似文献   
10.
于连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司汤达的经典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反抗性和妥协性是于连矛盾性格的基本内涵。怎样从一个理想家变为一个野心家,从一个不合理社会的反抗者变为一个个人奋斗的失败者,细读文本,从19世纪初期法国的社会现状以及平民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可以解读出于连复杂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