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
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  相似文献   
2.
张利珍 《科学之友》2008,(10):104-105
论述了乞巧民俗事象逐渐发展演变并且不断丰富的过程,分析了民国以来的近百年间,乞巧民俗事象在广大城乡呈现渐次消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此俗存在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乞巧最早属于北方风俗,且和远古秦先民密切相关。丰富的唐宋七夕诗文,为我们考察乞巧在陇南的流传提供了全新视角。和六朝七夕诗文相比,唐宋诗文反映陇南(陇右)乞巧的面不够大,但唐人从六朝的代意模式中走出来,展示了自身的情感与思想。诗文的思想情感在士气激扬的唐代,显露了诗人对乞巧民俗的关注;而宋人沉著于坚持,将唐代七夕诗描述陇右(陇南)乞巧的理念和事件踵事增华,对今天陇南乞巧民俗流传影响最为直接。在宋金对峙时期陇南(陇右)成为前线和要地,民俗活跃起来,乞巧随之也发扬光大,以足够的规模和独到的品质,终于在今陇南西和、礼县保留了下来,堪称是个奇迹。  相似文献   
4.
七夕民俗在宋代具有普遍性,文人词作对七夕的描述也很多,内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表现七夕民俗活动,展现了乞巧的场景和情态;诉说或重新审视牛郎织女的爱情、以及描摹人间爱情的悲欢离合;在七夕情结中注入对家国沉浮、自身命运的反思和感叹。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乞巧民俗事象逐渐发展演变并且不断丰富的过程,分析了民国以来的近百年间,乞巧民俗事象在广大城乡呈现渐次消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此俗存在的特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8月13日是一年一度的"七夕"。"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又称"重七"、"七月七"、"乞巧节"。近年来,为了与西方的情人节对应,又被人们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这是一个由天上的星星和神话故事打造成的传统节日。牛郎织女的故事初秋的傍晚,在头顶附近,可以看到一颗很亮的白色星星,这就是织女星,它在银河的西岸;从织女星朝东南跨过银河,可以见到三颗星,大致均匀地排在一条线上,中间的一颗也很亮,它就是牛郎星,又叫牵牛星,两颗星隔河相望。我们的先人为这两颗星编出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