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乐记》是七十子后学公孙尼子关于《诗》乐的论著。公孙尼子几乎完全忽略了诗乐的娱悦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全副精神所关注的是诗乐的道德意义。故而提出了“音与政通”“乐以象德”的《诗》乐理论,以《雅》《颂》之创制,旨在节制人情,导引人心,使社会秩序化、道德化,并对《风》《雅》《颂》的音乐形象与道德内涵作了描述。反映了战国儒家学派中兴起的以道德教化拯救颓世的思想潮流。同时《乐记》也披露了关于《诗经》音乐形态的信息与不同于《毛诗》的《诗经》传本信息。  相似文献   
2.
正记得某年四月一日"愚人节"那天,我早早地背着书包走进教室。可是,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几位比我先到的同学,她们两眼一眨也不眨,全神贯注地盯住书桌上立着的语文课本,我以为老师来过了,连忙拿出语文书读起来。前后桌突然惊天动地般喊了一声:"四月傻瓜!"原来,大家不是在早读,他们的语文书里,都夹着一本漫画书。  相似文献   
3.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在总结春秋以前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成为古往今来无法替代的经典,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礼记·乐记》是展示中国早期文化理论、特别是音乐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而“物”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物”贯穿了《乐记》的几条主要逻辑链,它在逻辑建构的起点、终点或者是媒介(中介)等不同位置上有各异的效果,并且对理解文本中被后世阐释为“心物关系论”“人性养成论”“音乐作用论”等理论方面有一定帮助。“物”的概念为《乐记》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也有助于文本中所承载的文化观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5.
"伦理"作为一个词和概念,始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初期的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微妙而又有序的辈分关系,后来又进一步发展演变,泛指人与人之间以道德手段调节的、和谐有序的关系.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是指网络的出现使得大学生间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活内容、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伦理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先秦音乐思想以及整个文艺思想 ,集中表现在一场关于“乐”的论争上。作为这场论争的总结和结晶的《乐记》 ,其成书年代历来没有弄清楚。郭沫若曾提出了公孙尼子说。但从《乐记》自身的矛盾性来看 ,作者不应是公孙尼子 ;从儒家传统文艺观的发展过程来看 ,《乐记》当在《荀子》之后。从直接的史料记载看《乐记》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汉书·艺文志》提供的史料是基本可信的。所以 ,《乐记》应是汉武帝时 ,刘德与毛生等人收集《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所作 ,经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而得。  相似文献   
7.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以《乐记》为代表的儒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和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道家音乐哲学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两极。它们形成了中国古代二元对立的批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扩充古代整体的音乐哲学美学思想的容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乐记》受到了《苟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苟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别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苟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0.
乐与政通论     
乐记》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音乐哲学的基石,它的"乐与政通"的思想也是音乐蒙上浓厚的阶级色彩,这种阶级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古代音乐走向正规化、专业化,但更多的阻碍了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分析古代音乐的政治功能,在阶级社会里,音乐的阶级性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从音乐的阶级性可以看出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