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春兰 《大自然》2011,(6):50-53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是黄河改道后形成的河迹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白。“乌梁素海”在蒙古语中意为“红柳海”,因为这里过去生长着茂密的红柳林,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芦苇产地。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总面积300平方千米,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3.
风头鸊鷉每年3月初迁来乌梁素海,10月末11月初离去.它们在蒲苇地营水面浮巢,巢材主要为苇茎,蒲叶和水草,巢的外径65cm,内径17cm,深3.5cm。窝卵数3~5枚,平均4枚,日产一枚卵圆形污白色卵。卵径平均36.39×54.87mm,卵重37.89。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乌梁素海湿地鸟类区系演变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考察,在乌梁素海至1995年记录到鸟类181种和4亚种,隶属于16目45科103属;至2000年记录到鸟类197种和4亚种,隶属于17目47科110属;至2005年记录到鸟类221种和4亚种,隶属于17目47科116属.在实地考察和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乌梁素海湿地鸟类区系演变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由于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乌梁素海湿地环境不断恶化,适于沼泽环境的鸟种不断的增加,而适于广阔水域生存的鸟种的种类相对减少;文须雀以前在乌梁素海湿地在数量上很多,且为留鸟,但在近两年的多次调查中很难见到.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乌梁素海沉积的历史过程以及环境演化特征,过对乌梁素海近岸区(WLSH-1)、入水口区(WLSH-2)、开阔湖区(WLSH-3)和退水口区(WLSH-4)采集的4个柱状沉积物的沉积速率、粒度参数和粒度分布频率曲线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乌梁素海4个样点的平均沉积速率并不相同,WLSH-1为0.49cm/a,WLSH-2为0.86cm/a,WLSH-3为0.95cm/a,WLSH-4为0.79cm/a.在最近的80a乌梁素海的平均沉积速率有缓慢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沉积速率显著增加.根据210Pb法测年推算出柱状沉积物所属年代范围,4个柱状沉积物在垂向上均表现为阶段式沉积变化特征,除WLSH-4属两段式特征外,其余3个柱状样均属三段式特征。除WLSH-3柱状沉积物平均粒径自下而上呈"粗→细"规律外,其余3个柱状样均呈"细→粗→细"规律.  相似文献   
6.
白骨顶繁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骨顶是乌梁素海的夏候鸟,其数量当推该期游禽的首位。每年3月初迁来,11月初离开。繁殖期从4月延续到7月。该鸟营巢于苇地,两性以苇茎叶或蒲叶编织碗状巢。日产一枚卵圆形、灰白色杂以棕色斑点的卵。窝卵数5~12枚。卵平均测量:卵径53×36mm;重378。孵化率95.8%。本文还研究了该鸟体重和翅长,体重和尾脂腺,体重和嘴峰的相关关系,并以数学公式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乌梁素海鸟类区系及生态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乌梁素海为内蒙古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00多平方公里。这里水草丛生,芦苇繁茂,有充足的食料和隐蔽条件,为众多的游禽和涉禽提供了栖息条件。该地有鸟类124种,隶属于75属35科14目。其中夏候鸟64种,旅鸟41种,留鸟19种。5种为内蒙古鸟类分布新记录。这些鸟分布于5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由于湖底沉积,湖水变浅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严重冲击,使得这里初级生产力发达,次初生产力不足,生态系统正在迅速失去平衡,其演替的过程可能是芦苇潍以至盐化荒漠。目前,鸟类区系正在逐步走向贫乏,一些大型鸟类如疣鼻天鹅、斑嘴鹈鹕、灰雁、白鹭、苍鹭等明显减少,白头鹞等猛禽几乎绝迹。  相似文献   
8.
大白鹭是乌梁素海常见的一种夏候鸟,他们在苇丛中筑盘状巢,巢材主要是苇茎,每年繁殖一窝,窝卵数4—5枚,卵为天蓝色、卵圆形,卵径平均63.96×42.52毫米,卵重66.0克。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孵卵任务,孵化期27—28天。孵化率95%。  相似文献   
9.
10.
乌梁素海湖滨带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氮(N)、磷(P)比是决定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关键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可以指示限制生产力的营养元素.选取乌梁素海湖滨带三种典型优势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藨草(Scirpus triqueter),两种地区优势植物盐爪爪(Kalidium cuspidatum)、白刺(Ntraria tanguitorum)以及两种退化湖滨带恢复植物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柽柳(Tamarix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每种植物根、茎、叶的N、P含量,计算氮磷比(N/P),确定每种植物的N、P吸收能力及其富集N、P效果最好时的N/P.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之间、同种植物不同器官间的N、P含量差异显著.除盐爪爪和沙枣外,其他植物各器官N含量的高低顺序是叶根茎;除香蒲、芦苇和柽柳外,其他植物各器官P含量的顺序依次为:叶茎根;除藨草、白刺和柽柳外,其他植物各器官N/P的顺序依次为:叶根茎.其中,N与P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N、P含量与N/P之间没有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