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2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22篇
系统科学   150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4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7篇
现状及发展   19篇
综合类   332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02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86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网络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拓展其服务,而微博的许多优点也使其适用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传递和读者服务。通过对新浪微博的数据调查,阐述了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微博的发展状况,探讨了微博给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带来的创新,分析了微博的特点及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适用性,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利用微博创新读者服务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笔者读到《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1期赵中平的《mechanical properties中文译名演变过程及定义》一文,很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该文斩钉截铁地说,"力学性能"并不存在,只有"机械性能",恐怕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问题的起源大概是对英文中mechanical和mechanics的理解。我们查找一本英文辞典(比如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便可以知  相似文献   
3.
<正>《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原刊名《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郑州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化社会,微博已经成为人们交流与沟通的重要阵地,微博的使用人数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对于微博的认同感也超过了90%。作为一种全新的载体——微博的育人功能也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微博"属于新型生产力,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也渗透进了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将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该文主要分析微博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排名方法没有考虑用户的喜好、反馈和用户兴趣,很难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网页排名方法,将网页的相似度、链接结构信息、用户偏好及用户反馈相结合进行页面排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排序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提高检索网页的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7.
由胡宣明译<戴德生传>可知,中文"化学"译名与戴德生无关.由王韬<蘅华馆日记>推断,中文"化学"译名至迟于咸丰四年底(1855年2月初)由王韬等人制定.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文选》乃至《大学语文》等教材中,许多注释未必科学准确,即使名家之注也常有不妥之处。要想确切读懂原文,需要多方探讨、综合研究,尤其要注意依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古汉语词义的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以降,自从教育制度西化之后,在开启科学思维理性之窗时,却关闭了自己“象思维”的悟性之窗,致使中国学人陷入失去主体话语境地。后来几代学人,由于只有单一科学思维理性,以至于不能真正进入和领会中国传统经典。中西思维方式不同,源于语言不同。“象思维”作为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是最具本原性和原刨性的思维。在“轴心时期”,西方在“象思维”基础上产生出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并逐渐构成西方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而中国的“象思维”则经过儒、道、佛三家而推向高级形态,构成中国文化主流的思维方式。崇尚不同最高思想观念(非实体与实体)的中西思维方式,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价值,但都非万能。两种思维方式相互不能取代,而只有经过会通,才能推进各自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