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11篇
丛书文集   36篇
教育与普及   16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4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82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古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古代中医在行医过程中对临床诊疗的经验性总结,体现了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然而这些宝贵的临床经验不仅量大,而且分散在不同的文献中,使得中医从业者手工很难快速全面地获取它们,文献检索工具也只能提供文档级别的信息筛选,无法为这种细粒度的信息获取提供支持.此外,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也限制了主流文本分析工具的使用效果.为此本文提出面向临床经验获取的中医古文献信息抽取任务,用于识别古文献中描述临床经验的文本片段,手工标注了样本数据用于这种抽取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并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序列标注器用于完成该任务.考虑到标注数据量小可能带来的过度拟合问题,本文引入对抗训练和虚拟对抗训练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一系列充分的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表明利用信息抽取技术从古文献获取中医临床经验具有可行性,为这一新的信息抽取任务提供了有希望的研究基线和可复用的标注数据集.  相似文献   
2.
中医拔尖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信息化知识管理系统是运用信息技术将名老中医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利用网络存储、系统开发、资源共享的便捷性探索适用面更广、形式更灵活多样、可操作性更强的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4.
中医名词英译: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医已广受西方国家的欢迎,但还未有规范化的中医英文词汇。中国传统医学的词汇极为庞大复杂,在《中医大词典》中即收词逾30000个,因此,在任何译入语中制定对应词汇必然工程浩大,规范化的过程亦将极为复杂。曾经有许多中医汉英双语词表问世,但其所用的翻译方法不一,  相似文献   
5.
漫天飞舞的洛基山蝗虫大军横扫整个北美洲.这景象着实令人望而生畏。一望无际的昆虫群落铺天盖地而来.使大片的庄稼毁于顷刻之间——  相似文献   
6.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教学中病人的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老师只起引导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其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教师或学生)→建立假说→收集资料(自学)→论证假设(学生)→总结扩展(教师)”5个阶段。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中医内科学教学,以临床为单位的临床观察与思考,在临床实践中综合性地评价临床证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理想的医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汉译英是语言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反映出译者驾驭运用英语的能力;较之英译汉,它需要更多地了解英语的语言特点,也需要运用更多的翻译技巧。本文以中医推拿按摩职业中汉译英为例谈谈用词、句式等技巧方面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9.
10.
无论作为一个术语还是一门学科,“文学批评史”都是舶来品,这导致了西方文学观念、批评方法和书写体例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编撰的决定性影响。已有的批评史著作和教材,无论是通史、断代史,还是分体史,大体上是以西释中,在西方文论的理论框架内排比中国文论的材料。这就潜伏着危机:中西文化观念的异质性使得阐释深入不下去,众多论著在同一层次上作重复研究。有学者说,“如果我们还承认批评(本身)是文学经验的触角,并将之看作是一种与探索文学经验有关的、既表现思想又体现乐趣的活动,那么批评史就不应仅仅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编年史或者罗列批评家及其经典著作与言论的‘光荣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