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6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无穷智慧。但几千年封建专制文化的积淀也使之毒瘤相伴,若不能矫治,则必将影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以文化强国为重要支撑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具有超然、开放胸襟和乐观心态、追求神性等特点,诞生于古希腊的体育文化精神—追求公正、平等,具有矫治专制文化弊病的作用,能更好地恢复中华传统文化的本然性,塑造中华民族新的精神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打造新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2.
乾隆皇帝和叶卡特林娜二世是中俄两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分别继承、发展了康熙和彼得一世的内外政策,把两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向了鼎盛阶段。在中国,从康熙到乾隆统治的一百多年,被史家称为“康乾盛世”。在俄国,叶卡特林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其统治时期被贵族誉为俄罗斯帝国的“黄金时代”。但从世界历史全局横看乾隆和叶卡特林娜,则两人又不同程度地落伍于18世纪的时代潮流。乾隆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追赶时代潮流的机会。叶卡特林娜二世则竭力维护和加强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延缓了俄国近代化的步伐,对此后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封建专制社会中,贤臣是国家的栋梁和支柱,而奸臣则危害严重。奸臣轻者导君为恶、挥霍浪费、贪污肥私、鱼肉人民、自私自利;重者制造内讧、弑君篡位、通敌卖国、排斥忠良、滥杀无辜,所以忠奸之辨是耗费君主、臣子们精力最大的工作。在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下,君主意志凌驾于国家和人民意志之上,所以臣子贤否,主要取决于君主,"君明臣良,君昏臣佞"。  相似文献   
4.
清代宗族法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宗族法的最高成就。前人对宗族法的研究多囿于宗族内部,未窥全豹。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自下而上地全面探讨清代宗族法借助家长专制、祭祀之礼、宗族力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了解封建统治延伸到基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过程,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认识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牟宗三先生在《政道与治道》中是以民主观察政道,从而否定了古典中国的政道。实际上,古典中国关于政道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客观的历史实践。但它是不同于西方民主政道的政道,是专制的政道。当代中国法律之治道的移植和构建应该借鉴古典中国政道与治道完美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构筑适宜于国族人生与人心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本刊特辟“新世纪鲁迅研究笔谈”,约请国内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新世纪鲁迅研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作者们或反思历史,或审视现状,或瞻望前景,不拘一格,各陈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深切纪念鲁迅先生,并希望对推进鲁迅研究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前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产品经济转为商品经济,由专制(人治)社会转到法制(法治)社会。在法制文明推进过程中,我国社会存在着冲突种种:传统道德与法治观念;人治思想与法治观念;人情与法律规范;商业道德与农业道德等。在这些冲突中,政府应用舆论工具大力倡导法制文明。  相似文献   
8.
略论寻租与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寻租定义的基础上,论证了寻租和腐败的关系,认为,寻生和腐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详细分析了两者在行为主体、支付手段及行为结果上的不同特点。提出,专制体制是腐败产生的深层诱因,由管制形成的垄断特权能使寻租活动的发生,寻租可以诱发腐败,并指出我国在制度变迁中必须注重取法律手段才能减少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贯穿于儒学中的"王道"学是中国古代国家哲学的核心,其基本理念是以"王道"为主导,能构建社会乌托邦,能达制"强国之术",最终能使"国、家"达制"世界主义",其基本内涵有"大一统"人间秩序的理想形态及其形上根据,专制君权的正当性判准,国家的法制宪纲,政治伦理与实践原则,立国兴国的改革之道等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4,(1):76-80
民国时期发生了两场有关立宪的论争:第一场发生在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和袁世凯为首的保守党之间;第二场发生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和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之间。两场论争都以内战再起,民主共和夭折为结果,但却留给后人诸多启示:第一,在民主共和的理念上的不正确理解,是失败的主要原因;第二,没有本土资源的支持,民主观念的产生和普及无从谈起;第三,"自在"的民众成为"自为"的民众,是民主取得成功的致胜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