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小说在启蒙大众与启蒙自我的碰撞中遭受到希望的纠缠。希望的消散与超越的停止 ,诱发出逼仄的空间体验和寻找的丑角体验 ,而且与历史上的团圆格局在话语断裂中保持着延续关系  相似文献   
3.
苏笑神 《洛阳师专学报》1999,18(1):67-69,97
戏曲艺术表演中,文丑以笑为本。“丑笑结缘”不仅指演员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笑法、戏剧程式艺术表现戏的内涵,达到意味深长的审美效果,而且包含直接诉诸舞台形象的“笑”的技术技巧,要求演员在充分理解每一种笑态的具体内容的前提下,练就具有艺术表现力的笑功。诉诸形声的戏剧笑法,都与气的运用有关。成功的艺术表演,都要在运气、用气等方面严格训练,功夫过硬,技巧娴熟。  相似文献   
4.
鲁迅为何选择“历史”作为《故事新编》的内容与探讨对象?《故事新编》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与具体的细节实现了对历史的“拓容”,并颠覆了权威的历史?鲁迅重构历史的目的和他要以小说担当起的使命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故事新编》的本质,接近一个以艺术叩击真理之门的鲁迅.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故事”与“新编”的关系出发,分析小说中的两类人物,为《故事新编》如何实现对历史叙事问题的探讨这一课题,提供一个可能的研究角度,并从这一角度出发,探求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所要表达的他对历史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新形态的二人转表现出"丑"化表演的趋势,这使得二人转的"丑"的审美意义从"传统"的丑走向了"狂欢"的丑。在"狂欢"成为二人转的精神内核后,二人转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丑角表演上通过"定型、变形、还原动物"三种表演方式,建构了形体怪诞丑角、行为怪诞丑角,艺术地完成着狂欢、对话、调剂等舞台功能。  相似文献   
6.
若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个人,我们若不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我们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林语堂  相似文献   
7.
针对二人转的丑角艺术与说口这一人们关注的话题,分析和论证二者密切的关系,丑角的自娱自乐、自我嘲讽以及对情爱意识的夸大体现的一种狂欢化的精神,进一步说明这两者突出体现了二人转丑中见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
从崔子恩的长篇小说《桃色嘴唇》以及他执导/执演的电影《丑角登场》和《男男女女》,可见“酷儿”(Queer)在当代中国文化的艰难处境。崔子恩挪用了传统戏曲本来属于附庸小角色的丑角,并把它转化成当代小说/电影的主角,通过一种由丑角衍生性的屈辱(Transformational shame)——一种中国式的酷儿操演(Queer performativity),把那种屈辱的场景当作一种近乎取之不尽的能量转换来源,以抗捍自身的同性爱者或“同志”身份。这样的一种酷儿操演不但把过去“革命的身体”颠覆成“身体的革命”,也把过去革命同志与民族国家挂钩的主体镜像给打碎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本出发,将全面考察明清丑角形象在参与情节、形象塑造、美学意义等方面描绘出了明清戏剧传奇中丑角的美学面貌。尤其对明清作家特殊审美价值取向有一定关注与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叶倩 《咸宁学院学报》2012,(12):118-120
高甲戏是福建省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本文主要从《管甫送》的源流、音乐特点、表现形式、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