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越来越注重实力外交;北约、日本也积极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世界各国又掀起一轮新的军备竞赛。这一形势的出现表明我国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战略的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我国必须凋整战略,采取独立自主的“准结盟战略”,使之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预防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抛出"印太战略"并启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以来,外界普遍认为印度是"四边机制"中的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有奉行不结盟政策的传统,且与日澳不同,并非美国的同盟体系成员国,另一方面,印度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缺美"机制的重要成员,并且莫迪总理在2018年6月香格里拉对话会上阐述的印太政策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立意不同",似乎表明印度不会完全"随美而动"。  相似文献   
3.
柬埔寨奉行独立、和平、永久中立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重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与中国建交60多年以来,两国人民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结下了深厚友谊。2020年伊始,中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国际社会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许多国家积极向中国提供援助,也有的国家采取极端限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明波 《世界知识》2012,(18):44-46
伊朗用不结盟峰会呛西方,但伊朗盟友叙利亚却成峰会大输家24位总统、三位国王、八位副总统、八位总理、80位外长、110多个国家代表团,这就是伊朗作为第16届不结盟峰会主席国在峰会上最终交出的风光答卷。很显然,一个深陷于逊尼派政权合围、敌意环伺的"孤立"的国家,一个被外界形容为"外部世界消失"的国家,成功地利用这次峰会赢得了一场外交上的胜利。至于峰会本身的分歧和组  相似文献   
5.
姜毅 《世界知识》2012,(5):52-53
幻想中俄在反制美国等西方集团的遏制、挤压方面"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不仅完全不现实,而且,任何走向联合"反美"的企图对于两国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甚至可能是危险的。中国与俄罗斯在安理会否决了一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草案后,国内所谓"中俄结盟"的议论再度升温。之所以说"再度",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类议论就开始"预热",一些"战略分析人士"甚至提出,中国应该改变外交政策原则,与俄罗斯结为同盟,此举不仅能打破西方围堵,还能改造世界秩  相似文献   
6.
姚云竹 《世界知识》2014,(18):27-28
<正>中国参与国际安全对话机制的步伐迈得很大也很快。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几乎参加了亚太地区除军事联盟外所有的安全对话机制,全球的对话机制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参与。在此基础上,中国还积极推动构建了一些新的对话机制。我觉得,中国以全面参与、深度拓展和主动构建为途径,已经充分地融入到国际上现有的各种安全对话机制之中,并成为未来新对话机制的积极构建者。中国为什么要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对话机制呢?一是全球化时代使主权国家的利益深度交织,降低了国与国之间利益的零和性,增加了共赢性。共同安全利益早已超越国界,互相交织;共同  相似文献   
7.
1945年5月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随后被盟国分区占领,德意志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国内各政治派别关注的焦点。德意志民族的政治家们在德国未来的前途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甚至对立的主张。本文就这些主张的代表人物、实践活动及其对德国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外交联盟观经历了从结盟到不结盟两个阶段。毛泽东时代,因国力受限,只能依靠盟国力量以求立足于国际舞台。80年代初,我国外交实现了由结盟向不结盟的重大转变。外交联盟观的调整,既是时代主题变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它使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独立自主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有利于发挥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战后印度尼赫鲁的不结盟思想对新时期邓小平有直接的影响,成了邓小平不结盟思想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越来越注重实力外交;北约、日本也积极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世界各国又掀起一轮新的军备竞赛.这一形势的出现表明我国独立自主不结盟外交战略的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我国必须调整战略,采取独立自主的"准结盟战略",使之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预防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