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7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160篇
系统科学   94篇
丛书文集   103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8篇
现状及发展   20篇
综合类   218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和脑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即理智与情感合二而一是赫尔德哲学的基本设定,也是其整全人的标准。他用三个维度来分解其设定和标准:诗性维度、历史性维度和哲学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勾连、相互渗透,形成了其实在的基本图式。赫尔德的主张不仅平衡了理性和感性之间的对立,而且通过语言学转向、人类学转向和诠释学转向,完成了其哲学从认知向诠释范式的转换,为德国早期诠释学、当代诠释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就相关熵的性质进行了讨论,证明了在pp密度逼近中使用的作为“距离”的相关熵不满足距离定义中的第三个条件,并给出了三角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滹沱河河道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中K值(大气折光系数)变化的分析,总结出该地区K值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三角高程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自我认同状态在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上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危机的易发期,本文从总结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入手,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剖析,同时对如何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调整自我认同危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对数学猜想作出分析,认为完善的认知结构是猜想的必要条件,图式的激活与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强调指出猜想的顺利进行有必要从元认知角度实施调控.然后举例说明猜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如解题方法的发现,新命题的猜想推广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引进积分算子P(I),研究了反周期函数插值及反周期函数的2-周期(0,P(I))插值,得到了解存在的条件,并给出对应条件下解的显式.  相似文献   
7.
数学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由图式获得和规则自动化两个基本成份构成;其策略涉及基于图式的顺着做策略和倒着做的手段-目的策略,另外还受主体知识经验和例题呈现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前言。在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常用到一些由实际资料绘制的曲线,由于没有函数表达式,应用起来很不方便.当曲线具有周期性质(通常近似于三角函数曲线)时,自然考虑到采用三角多项式来近似拟合.本文探讨了三角多项式拟合曲线基本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个有效的改进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毛素兰  毛树荣 《科技信息》2007,(17):120-120
本文是在实际测量工作中,对垂直角在一天当中不同的时间段进行观测,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一天当中垂直角观测的最佳时段。  相似文献   
10.
从语言的观点看相对主义--论"不可通约"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思《科学革命的结构》的出版,为科学哲学带来了相对主义的问题。“不可通约”的概念更使得范式之间“沟通崩溃”,理性比较失去基础。戴维森、奇确等人对此概念提出了有力的批评,但也没能令人信服地克服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说明,首先不可通约并不意味着不可沟通,人类具有的“普遍语言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实现跨语言的完全沟通。其次,借助语言的创生能力,“不可通约”的问题也可能随着人类语言的丰富而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