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作为四十年代两峰对峙的诗歌流派,共同扎根于动荡的社会现实中,或侧重于乡村和对光明的歌颂,或侧重于城市和对黑暗的诅咒;在艺术上表现为心灵“突入”生活、抒情的张扬、自由诗体与心灵“溶解”生活、玄学的沉思、格律体的对立。  相似文献   
2.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七月派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生活气息,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化体验色彩.总体上呈现出具体朴实、新鲜饱满、纯厚有力的美感特征.也有意象的暗示性与内敛力不够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关于《豳风·七月》一诗的结构,孔疏提出"衣食所分,男女正助"说。"衣食所分"存在问题,但大体符合文本实际。"男女正助"则是在郑笺基础上有意曲解、抽象而成,是突出理念轻视文本的产物。两者相合,意图构造一个早期农业社会的理想图景,系统阐发《诗序》"陈王业"说。要完善分析此诗结构,应该以"衣食所分"为基础,参以朱熹、姚际恒、崔述等各家说解,进行必要的折中综合。  相似文献   
5.
信阳二十里河村的"七月半",是河南"七月半"习俗的代表。"七月半"的相关习俗,发挥着连接生者与死者之间桥梁的作用。鬼节期间,头年七月半、普通七月半(非头年七月半)是两种基本的仪式实践,所包含的仪式内容有一定差别。头年七月半不仅拥有祭奠仪式,还包含待客收礼,因而更为人们所重视,表现形式较普通七月半更为丰富多元。通过田野作业,借助一对一访谈、群访、参与观察、电话回访等方法收集第一手田野资料,试图给予二十里河村"七月半"仪式全面的关怀,同时对"七月半"的历史形成给予追溯,以研究它的历史传承和现实展演。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周公不可能是这首诗的作者,因为周公作为总揽全局的政治家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底层的具体生产和生活认识得那么清楚;其次根据整个诗的文风、意境分析,已不是古已有之,至于“集体创作”一说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首诗只能是产生于成、康之际的太平盛世,是由熟悉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田大夫”所作,然后通过“采风”的方法达之于王室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周公不可能是这首诗的作者,因为周公作为总揽全局的政治家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底层的具体生产和生活认识得那么清楚;其次根据整个诗的文风、意境分析,已不是古已有之,至于"集体创作"一说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首诗只能是产生于成、康之际的太平盛世,是由熟悉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田大夫"所作,然后通过"采风"的方法达之于王室的.  相似文献   
8.
"七月派"笔下的抗日叙事与其他抗战文学相比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的真实描写、对人在战争中的处境和心理的刻画、对战争荒谬性的揭示,从而使"七月派"的抗日叙事呈现出特有的悲壮、苍凉、沉郁的艺术风格.而这种叙事态度与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七月派"的核心人物胡风的文学观点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周公不可能是这首诗的作者,因为周公作为总揽全局的政治家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能对当时的社会底层的具体生产和生活认识得那么清楚;其次根据整个诗的文风、意境分析,已不是古已有之,至于"集体创作"一说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更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首诗只能是产生于成、康之际的太平盛世,是由熟悉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田大夫"所作,然后通过"采风"的方法达之于王室的.  相似文献   
10.
七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歌流派,该派有一个很重要的诗学观点就是"人诗合一说".虽然中国自古就有"诗品即人品"的说法,但是七月诗派赋予了它更加深广的内涵,认为做人与做诗是一体的,二者互为印证.一个真正的人本身就是一首诗,即令他不曾写过一行诗句.诗人与战士是"一个神的两个化身",真诚地生活与勇猛地战斗是诗人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