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披露了新发现的美国所藏27封丁文江往来书信,简要分析了他和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奥斯朋、安得思、谷兰阶、苏格兰地质学家巴尔博的通信,及其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交往,以揭示丁文江担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和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期间出色的组织能力,及其在募集图书和资金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丁文江留学时的传记材料,极为稀缺,以致学界对其留学时期的学习、思想,乃至交游等情形,均知之甚少。秦舜英女士提供的《送嘉定秦君汾东归序》,是丁氏留学时的重要传记资料。序文反映了丁文江的留学观和回国后之志业、抱负。  相似文献   
3.
<正>丁文江的传奇人生中,最令人扼腕的一件事,是他英年早逝,死于非命,中国早早失去了一位地质学的开山始祖、文化思想巨擘。而尤为令人痛心的  相似文献   
4.
张雷主编:《钱伯林中国考察档案汇编》,上、下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年6月,600页,980元,ISBN:978-7-5077-5014-01922年丁文江总结美国学者的三次中国地质考察。  相似文献   
5.
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1940年会与院长选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研究院成立于1928年,虽其创建之初,中研院组织法就规定"应设评议会为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但直到1935年6月才成立首届评议会,包括由选举产生的聘任评议员30人和11位当然评议员[1],皆为一时之选.首届评议会任期为1935年7月3日至1940年年7月2日,蔡元培院长为评议会议长,总干事丁文江兼评议会秘书.1936年1月丁文江去世后,翁文灏继任评议会秘书.丁的中研院总干事之职则由朱家骅继任[2].  相似文献   
6.
李辉 《世界科学》2014,(9):52-56
<正>机遇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们2011年4月的一天,中国航天一院某国家重大专项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来上海交通大学座谈。作为座谈的一部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吴国华教授按照校方安排做了关于镁合金研究进展的简短汇报。由于座谈会设定的主题并非镁合金,所以吴国华的汇报只有5分钟。然而出乎校方意料的是,在会后,两位客人对上海交大开发的高强耐热镁合金材料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试项目名称:高强耐热镁合金材料及其在航天航空领域应用技术开发完成人:吴国华丁文江等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相似文献   
7.
1935年中央研究院使命的转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央研究院设立之初,研究选题多依个人兴趣和见解而自由确定。1935年丁文江接任总干事后,主张以解决国家实际急需问题为主要使命。以1935年首届评议会为契机,众多实际急需问题被提到中央研究院面前。本文分析《国立中央研究院首届评议会第一次报告》,讨论中央研究院从自由研究转向研究国家及社会实际急需问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剑 《科学》2015,(3):8-12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发起成立的中国科学社,随着其主要成员归国后,其工作中心也转移回国,为发展社务,科学社成员推举丁文江任社长。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科学社归国后的艰难历程,以及丁文江在社长任上的主张及举措。丁文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1923年,在当时学术界与社会影响力都甚为巨大的留欧学生丁文江,当选为留美学生创建的中国科学社社长。这是中国科学社搬迁回国后,寻求社会支持、走出困境、扩展社务与扩大社会影响力,进而融人国内学术界与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学社的发展。但  相似文献   
9.
当中国科学与文化在近代中国多舛发展并渐进到20世纪的时候,丁文江的名字是应当被人们记起并应该给予格外注意的.丁文江首先是一位地质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兼具了作为"学者"所应具备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信仰与为科学真理的探求所应具备的深邃的思维、不懈的探索,坚强的毅力的科学的思想者.本文仅就丁文江作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倡导者,中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为中国近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所做的推动与贡献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留学史上两段传奇性故事很值得玩味,当事人鲁迅和丁文江因不同的境遇,人生轨迹发生根本变化,直接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地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