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学的存在方式是指文学赖以存在的整体结构。通过对文学创作活动(事件)、文学接受活动(事件)的现象学描述,建构了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和文学存在之主体间的交流结构,后两者共同组建着文学的存在整体。  相似文献   
2.
希兰的知觉诠释学-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觉的诠释学-现象学是希兰科学哲学的核心内容。希兰用海德格尔生存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改造,为知觉的现象学分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希兰知觉诠释学-现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觉的诠释学属性、知觉的现象学结构、知觉知识的必然性与多元性等。希兰的知觉诠释学属于多元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3.
意向性概念一直是西方学术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界是在现象学视域下理解意向性概念的。寻求美学突围的学术追求尤其要反思和警惕这一概念的西方学术理路,同时努力捕捉中西文化、思维的恰切点。以实验性的态度重塑东方关学。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是第一个用"现象学"来表示一种严格规定的哲学理论和思想方法的哲学家。现象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现象"的学说。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实事本身",即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把所有哲学概念回溯到它们在直观中的最初源泉上去,把认识的客体限定为具有绝对"自身被给予性"的对象,否定认识超越的可靠性,彻彻底底地将研究范围严格限定在绝对内在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现当代西方文论对于科学性的普遍意义格外迷恋。现象学运动的兴起便反映了这种对科学性的推崇。胡塞尔以现象学还原得出先验主体为这种科学神话确立基础,现象学文论则以再现作者意识深层结构达到批评的完全中立来响应这一科学神话。海德格尔、萨特、庞蒂、利科却分别从时间性、存在主义、主体间性、诠释学等方面消除了先验主体的地位。德里达则解构了现象学的客观科学性根基。现象学文论所迷恋的普遍意义这一科学神话也就破灭了。  相似文献   
6.
波兰哲学家、文艺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将现象学方法运用到美学研究上,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和存在方式予以描述。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领域,“文学的艺术作品”既不是实在的客体,也不是观念的客体,而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文学的艺术作品”在审美上由语音层、意义层、再现客体层和图式观相层构成,实际只是一种图式化结构,只有当这些构成要素在阅读中被读者“具体化”时,“文学的艺术作品”才成其为审美对象。罗曼·英伽登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思想,已经被人们普遍地接受为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Der Raum, Carnap’s earliest published work, finds him largely a follower of Husserl. In particular, he holds a distinctively Husserlian conception of the synthetic a priori—a view, I will suggest, paradigmatic of what he would later reject as ‘metaphysics’. His main purpose is to reconcile that Husserlian view with the theory of general relativity. On the other hand, he has already broken with Husserl, and in ways which foreshadow later developments in his thought.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is respect is his use of Hans Driesch’s Ordnungslehre.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和拉康是分属两个时代的哲学巨匠,两不论在风还是在思想的基本立义方面都风格迥异。但是正如法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同时代的拉康同样也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特别是早期《精神现象学》时的黑格尔。但是传统献更多强调两在“主人—奴隶”辩证法的继承性,而忽视了精神分析学和哲学在基本动力学概念上的类似性。因此本试图通过《精神现象学》中的“欲望”概念和拉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欲望”的对照,来澄清黑格尔和拉康的同异,并以此管窥精神分析和哲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借助斯特拉顿实验对客观空间进行了现象学还原,揭示出了一种内在于原初知觉经验的现象空间。无论是实在论的客观空间,还是观念论的客观空间,其结构都包含着绝对的确定性,因而它们都无法解释斯特拉顿实验中空间经验发生分解与重构的内禀动力学机制。这种动力学机制只有通过现象空间的概念才能获得阐明。现象空间起源于现象身体对于世界的原初把握,象征着形式与质料的原初综合。但是,现象空间的概念也面临着客观空间的现象学起源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In a letter to Weyl, Becker proposed a new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pace in the relativistic context. This is the result of Becker׳s encounter with the two traditions of thinking about space: Husserlian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and Blaschke׳s equiaffine differential geometry. I reconstruct the mathematical content of the Becker–Blaschk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space and highlight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that guide this construction. This permits me to underline some common properties of Riemannian and Minkowskian manifolds in terms of an unusual notion of isotropy. Finally, I will use this construction as a support to analyze several philosoph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Weyl׳s and Becker׳s propos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