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SBAD菌体蛋白生物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方面试验,较完整地评价了PSBAD 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1)PSBAD 粗蛋白含量18.67%,脂肪含量0.83%,糖份微量.粗蛋白质量较好,表观消化率57.17%,净利用率50.94%,生物价89.(2)LD_(50)>10g/(kg 体重),Ames 试验、精子畸变试验和微核试验均呈阴性.(3)肉鸡喂养试验中平均增重180g,料肉比减少0.5,且呈现抗病防病、增加免疫力的趋势.为此,建议PSBAD 作为一种优质安全的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2.
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这一遗传毒理学技术,测定分析了市区奎河段水质的遗传学毒性,反映其污染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市区奎河段水质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部分水域的水质遗传毒理学指标很高,提示其中含有较多的污染物,对居民构成潜在的遗传毒性威胁。此外,对造成上述水域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拟探讨鬼画符(Breynia fruticosa)致大鼠肝毒性损伤的潜在作用机制,以高、低剂量鬼画符提取物(5 g/kg、2.5 g/kg)连续3个月和6个月对大鼠灌胃给药,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以明确鬼画符的毒性靶器官。通过网络毒理学方法,构建鬼画符化学成分库和肝毒性靶标库,利用蛋白互作和网络分析手段筛选鬼画符化学成分致肝毒性的关键靶标,并对关键靶标进行生物功能富集及通路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验证鬼画符对大鼠肝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白介素-1β (IL-1β)和白介素-6 (IL-6)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鬼画符给药6个月可诱导大鼠肝细胞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的病理变化,ALT、AST水平出现一定程度偏离,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网络毒理学研究初步揭示鬼画符中有17种化合物可能是诱导肝毒性发生的潜在成分,可能通过IL-6、肿瘤蛋白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 (MAPK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肿瘤坏死因子(TNF)等17个关键靶点诱导肝损伤。富集结果显示,鬼画符致肝毒性的关键靶标主要富集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HIF-1α信号通路等,这些关键蛋白以及通路与细胞内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也验证了鬼画符对大鼠给药6个月可明显升高肝脏中IL-1β、iNOS、IL-6、HIF-1α表达水平,表明鬼画符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肝毒性,可诱导肝细胞变性,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肝脏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反应,升高氧化应激和炎性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双酚A(bisphenol A, BPA) 是公认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 并对水生态系统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结合BPA 污染和毒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综述了BPA 在不同水体中的污染现状, 及其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作用、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发育神经毒性.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了研究BPA 的重要性和今后的研究
方向.  相似文献   
5.
自由生活线虫在环境中分布广泛,是理想的毒理学研究模型动物。目前,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elegans)为代表的模型动物已得到广泛应用,并筛选出大量用于毒理学研究的生物标志物。本文综述了自由生活线虫作为生物标志物模型动物的优势,以及应用于环境毒理学的行为、生理、生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Summary Relatively simple techniques are now available which allow the prepar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highly reproducible aggregate cultures from fetal rat brain or liver cells, and to grow them in a 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Since these cultures exhibit extensive histotypic cellular reorganization and maturation, they offer unique possibilities for developmental studie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usefulness of these cultures in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Aggregating brain cell cultures were exposed at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to model drugs (i.e., antimitotic, neurotoxic, and teratogenic agents) and assayed for their responsiveness by measuring a set of biochemical parameters (i.e., total protein and DNA content, cell type-specific enzyme activities) which permit a monitoring of cellular growth and maturation. It was found that each test compound elicited a distinct, dose-dependent response pattern, which may ultimately serve to screen and classify toxic drugs by using mechanistic criteria. In addition, it could be shown that aggregating liver cell cultures are capable of toxic drug activation, and that they can be used in co-culture with brain cell aggregates, providing a potential model for complementary toxicological and metabolic studies.  相似文献   
7.
环境毒理学实验目前仍存在教学模式多元化不足、学生自主性体现不充分的问题。构建环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相适应,同时符合该课程内容和特点,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拟通过设计由科研前沿问题组成、创新性强、且符合学生知识背景和实验条件的设计性实验体系,建立科学全面的考核与评价系统,实现环境毒理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是一类个人医药及护理品(personal pharmaceutical products,PPCPs)的新型污染物,它在农业及医学等领域应用广泛,从而在水域中易残留并带来诸多生态风险。水生生物是评价各种有机污染物的经典模式生物,因此本文综述了抗生素对多种模式生物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毒性效应的预测以及环境因素对毒性效应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展望了抗生素对水生生物毒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基因编辑技术在昆虫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杀虫剂作用机制及抗性机制研究、昆虫抗药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昆虫毒理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等方面,综述了2017年昆虫毒理学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昆虫毒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害虫抗药性治理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0.
双酚A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人体暴露于双酚A可能会带来健康问题。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双酚A生产国,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对双酚A的暴露量进行系统性评估,缺乏相应的食品接触材料数据库。因此,了解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的双酚A暴露风险及国内外主要的风险管理措施,对于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及消费者食品选择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双酚A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干扰内分泌系统、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遗传毒性等;通过对双酚A暴露评估结果表明,各国居民普遍暴露于双酚A之下;各国对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的应用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中国居民目前双酚A暴露广泛,但暴露量低于欧洲食品安全局规定的暂定可耐受摄入量,暴露水平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然而,随着人们对塑料制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暴露于双酚A的风险在不断增加,可能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建议中国加强对双酚A的重视和监管,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全国范围内系统性的双酚A暴露评估工作并及时关注双酚A的研究动态,降低双酚A的潜在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