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细胞毒试验结果指导下,采用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同步对柄果海桐(Pittosporum podocarpum Gagnep)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得9个单体,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是kielcorin(1),2,3-二甲氧基(口山)酮(2,3-dimethoxyxanthone,2),槲皮素-3,7-二甲氧基(quercitrin-3,7 -dimethoxy,3),木犀草素(luteolin,4),羽扇豆醇(lupeol,5),蜡酸(cerotic acid,6),二十八酸(1-octacosanic acid,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胡萝卜甙(daucosterol,9).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发现其石油醚、氯仿及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细胞毒活性,其IC50分别为6.5,3.5,5.0 μg/mL.  相似文献   
2.
采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高效液相色谱半制备法等方法,对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 Craib)树皮的氯仿、甲醇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分离纯化得7个单体,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分别为:β-stigmsterol(1)、β-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2)、ethyl caffeate(3)、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4)、3-hydroxy-4-methoxybenzoic acid(5)、syringaresinol-4,4′-di-O-β-D-glucoside(6)、3,4,5-trimethoxyphenol-1-O-β-D-glucopyranoside(7),其中4、5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表明氯仿提取物及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3、4都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对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3.7、4.0、3.0μg/mL.  相似文献   
3.
4种常见双子叶植物蒸腾作用与叶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种常见双子叶植物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蒸腾速率与气温以及叶温日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海棠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曲线,夹竹桃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月季和海桐花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为无峰型曲线,一天当中始终处于下降的趋势.(2)4种植物午后蒸腾速率随气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都呈现出随气温下降而下降的趋势;但从8:00到14:00,4种植物的蒸腾速率的变化不同.(3)海棠有效的蒸腾作用使其叶温在大部分时间低于气温;夹竹桃的蒸腾“午降”,使其叶温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高于气温;月季和海桐花持续降低的蒸腾速率导致它们的叶温在大部分时间高于气温.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山矾染色之史实和工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染色史上,山矾作为染色原材料被广为利用,只出现在宋代这一时期,该文阐述了山矾名称的由来以及宋代山矾用量较大的原因,并指出宋代流行的黝色实为紫黑色,山矾在染色中的主要作用是充当媒染剂,探讨了山矾作为媒染剂参与的染黄和染黝工艺。对历史上山矾几个容易引起混乱的别名也作了一些澄清。  相似文献   
5.
GC-MS分析秀丽海桐叶挥发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秀丽海桐(Pittosporum pulchrum Gagnep.)叶中的挥发油,应用GC-MS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从秀丽海桐叶挥发油中分离出51个组分,确认出其中的37种成分,其主要成分为α-蒎烯(29.27%)、β-蒎烯(17.84%)、坎烯(3.90%)和桃金娘烯醇(3.60%)。确认的37种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鉴定出来。  相似文献   
6.
在细胞毒试验结果指导下,采用萃取、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同步对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 Craib)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得6个单体,通过波谱分析鉴定了结构,分别是α-菠甾醇(α-spinasterol,1),β-豆甾醇(β-stigmasterol,2),熊果醇(uvaol,3),α-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α-spin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4),β-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β-sti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5),木犀草素(luteolin,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细胞毒试验表明氯仿及乙酸乙酯提取物,以及从其中分离出来的化合物1、3、6具有细胞毒活性,对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6.5,5.0,10.0,9.5μg/mL和6.0μ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鉴定瑶药少花海桐(Pittosporum pauciflorum)茎皮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其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少花海桐茎皮中的挥发油,运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从总离子流图中计算各组分的峰面积相对百分比。【结果】少花海桐茎皮中挥发油含量约为0.09%;从茎皮中共分离并鉴定出29个化合物,主要为月桂醇酯(41.82%)、月桂醛(12.8%)、肉豆蔻醛(14.64%)、豆蔻醇(13.5%)、乙酸十四酯(4.54%)、十一烷(4.21%)等酯类、醛类、醇类、烷烃类及烯烃类化合物;已鉴定成分峰面积达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7.5%。【结论】本研究可为瑶药少花海桐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及其挥发油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研究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滇产羊脆木(Pittosporum kerrii Craib)枝叶粗提物的有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采用萃取、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8个单体,通过理化数据测定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是2-二十九烷酮(2-nonacosanone,1),1-二十九烷醇(nonacosan-1-ol,2),1-二十六烷醇(ceryl alcohol,3),三十二烷酸(lacceroic acid,4),三十烷酸(melissic acid,5),二十八烷酸(octacosanic acid,6),棕榈酸(palmitic acid,7),(2S,3S,4R,8E) -2-[(2R)-2-羟基二十三酰胺]-8-十八碳烯-1,3,4-三醇{(2S,3S,4R,8E)-2-[(2R)-2-hydroxytricosanoylamino]-8-octadecene-1,3,4-triol,8}.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药理试验表明化合物7、8具有细胞毒活性,对K562细胞的IC50分别为10.0、15.0 μg/mL.  相似文献   
9.
海桐花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低夜温后光照对榕树与海桐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和吸收光能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夜温胁迫及随后的光照导致榕树叶片质子醌(PQ)还原程度增加,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受阻,引起光化学速率的降低,虽然榕树叶片能通过增强热耗散消耗部分过量光能,但其光化学能力的下降导致了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过剩激发能的增加;而低夜温后光照并未导致海桐叶片PQ还原程度增加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受阻,叶片吸收光能主要分配于光化学反应和热耗散,未引起PSⅡ反应中心的过剩激发能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