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80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形成,大约经过《莱茵报》、《新莱茵报》和《社会民主党人报》这三个不同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期间的报刊实践和革命活动中形成的新闻思想,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学术界关于这一理论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即社会形态的含义、“五形态”与“三形态”之争、“三形态”划分的差别、“两阶段”论、社会形态的“跨越”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并且作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3.
解读马克思休闲思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终极价值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有两个内在逻辑基点,一是劳动,二是体闲,它们交织缠绕主要蕴藏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中。与劳动不同的是,对于体闲问题,马克思是以两套话语系统来表达的,一套是常规的直陈,另一套是若明若暗的隐喻。用这样的范式解读马克思的体闲思想就使我们既可获得更开阔的认识视野,又植根于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固有内在逻辑结构,从而避免陷入随意性和碎片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发展商品经济,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上有过一个从否定到部分肯定再到肯定的认识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生产的社会。列宁认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仍然需要保留商品生产。斯大林部分肯定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可能性,但又把它局限在个人消费品的范围。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问题有着相互矛盾的态度。邓小平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创新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与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方面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知识社会学思想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研究的,而曼海姆则是从社会学层面来研究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曼海姆认为的"存在"是指除纯粹的理论因素之外的其他一切因素,外延大于马克思的理解;马克思把阶级性看作是划分意识形态的标准,曼海姆则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这两种尺度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并通过改革开放这一根本途径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效率较高,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比其以前任何社会都多,但它在对公平问题的处理上却陷入泥潭。资本主义"公平"仅是"公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它在现实上集中表现为"资本"的公平,是资产阶级的乐园,具有明显的形式性、虚伪性。这种所谓的公平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将在其中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问题的认识给当代中国深刻启迪,告诉我们不仅要注意"效率",更要善待"公平",借以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但自它产生以来,就受到各种歪曲和误读,由此导致一些人对其产生怀疑或否定。事实上,马克思的贫困化理论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和丰富的内容,恩格斯、考茨基、列宁等人都对它有所阐发。我们结合20世纪世界历史的发展,通过对这一理论发展历史的考察,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贫困化理论仍然是正确的,在当今世界,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问题是哲学的中心课题之一。在近代哲学中,无论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人”还是施蒂纳的“唯一者”,都没有科学地解答人的问题。马克思开辟新的人学视域,提出“现实的个人”才是构成历史的真正主体。在对旧的人学思想辩证扬弃的基础上,给予“现实的个人”以科学的规定性,具有建构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认为物化导致了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二元对立。异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中,还深入到人的意识中,物化的解决有赖于阶级意识。卢卡奇的物化观注重彰显人的主体性,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可贵的。但他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他未区分异化、对象化和物化概念,他对于物化的完全否定态度是片面的,同时他把异化的解决途径完全归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也是有待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