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3篇
系统科学   153篇
丛书文集   47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84篇
现状及发展   14篇
综合类   21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69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94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脉冲描述字进行雷达信号分选时,传统聚类算法需要预先人工设定聚类中心和聚类数目。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场理论联合脉冲重复间隔(pulse repetition interval,PRI)变换与聚类的雷达信号分选新方法。首先,依据数据场理论,基于势值大小实现干扰点剔除,而后利用PRI变换算法进行PRI估计,依据PRI估计值将归一化脉冲描述字数据预分类,进而以各类数据集中心间的欧氏距离小于辐射因子为准则进行类别合并,自动得到初始聚类中心和聚类数目,最后通过改进K-Means算法完成聚类分选。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应对存在频率捷变,重频参差、抖动、参数交叠、局部脉冲丢失的复杂信号环境,分选正确率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中的风险属性来源复杂,且相关信息具有不确定、不完备的特点.为准确分析这一特点下的突发事件运行风险问题,引入模糊证据推理构建分析模型.首先根据突发事件的结构化描述框架和故障模式影响危害分析(FMECA)方法构建突发事件风险属性识别框架,获取信息作为风险分析证据并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以模糊证据推理构建突发事件风险分析的模型,通过计算,给出事件风险程度的合理判断;最后选取CRH某型动车组行车安全事件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突发事件风险时,针对信息不确定、不完备特点构建的模糊证据推理模型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该模型能够为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决策的制定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3.
英汉隐喻翻译中的同化与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翻译的同化与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从直译、意译、将一种文化中的形象比喻转化为目标语中相对应的已有的形象比喻、采取直译并附带解释或注释的形式以及用汉语的对句结构来翻译英语中的隐喻等几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隐喻翻译的同化与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合作与分享     
杨安 《奇闻怪事》2007,(4):11-12
【情景描述】 临近期末,我上了一节信息技术的综合练习课,要求同学们围绕北京2008奥运新主题“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分组合作完成一份电子小报。同时,要求能灵活应用文本框、自选图形填充等相关技术修饰版面,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排版有创意。考虑到时间有限以及学生的差异性等因素,我便要求各小组把从网上搜索到的素材存放在一个共享的文件夹中,以便全班同学分享。  相似文献   
5.
集合作为数学的基础概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占的比例不大,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而且成为每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的必考内容。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不少概念、说法都是与集合论密切相关的,而事实上注意这些问题的人并不多,或者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 1)在讲集合论中集合的运算时要事先指定一个全集I,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洋务运动博物馆”东立面形象的反思 ,讨论了建筑形态设计中隐喻手法的运用 ;就此引申 ,探讨传统问题 ,指出正确理解传统与创新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智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华 《系统工程》2005,23(8):86-90
对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在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的最新研究成果,针对目前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数据描述的智能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隐喻产生有三大因素:语言、社会、认知。从语言角度看,隐喻的生成除修辞作用外,还有语言本身表达力不足的原因;从社会因素看,政治、经济、科技、化等是隐喻生成的动因;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生成又与人的思维、大脑、心理等密切相关。隐喻的生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的互动作用和互相联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