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重言与哲学     
自亚里士多德以后,逻各斯逐渐被演绎成一种外在判断理论,这是一种"只讨论断言为假或真的叙述模式",内容的有效性是其主要的理论标准,据此,重言式被看作是结果空洞或实质空洞的判断形式而遭到拒斥。逻辑哲学通过对于重言式的重新解读赋予其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而生存论哲学则使重言式具有了相应的生存论形式(重言状态),使重言式摆脱了此前的外在判断形式,回到了逻各斯的存在意义。实际上,重言式是更深层次的重言问题的一方面内容,重言的本质是抽象同一性,它是事物的内限,它与事物的外限(矛盾性)共同构成了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阐述了Hendiadys的概念以及其结构,也分析了它的识别方法及其在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4.
郑玄、朱熹解释经义常借修辞观点加以分析,重言修辞也是其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毛诗注疏》《诗集传》中重言的研究,可以看出重言除了指叠字外,还指双音节词重叠及句子的重复等。  相似文献   
5.
认为庄子的“重言”乃“重复之言”,只是所重复的绝非古人的话,而是自己说过的话、表达过的意思。它是庄子的一种言道策略,具有互文见义与提高言说内容可信度的修辞效果。这种策略在《庄子》书中有着广泛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庄子》"重言"与"赋比兴"有着渊源关系,"重言"由"赋"中"记言"演变而来;"比"、"兴"手法的介入,使"重言"由直笔变为曲笔;"重言"由"直笔"到"曲笔"是一个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庄子寓言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诸子喜欢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论事.但<庄子>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它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的诗性形式,是体"道"的艺术手段;寓言的艺术功能是"体"、"悟"而不是"比"和"喻".在<庄子>中,"道"和寓言的关系是"非物"与"物无际"的关系,它体现的是"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趣.<庄子>中提出一整套关于寓言理论即所谓的"卮言"、"重言"、"寓言"."三言"的共同属性就是"顺物自然",是"道法自然"在艺术中的反映,自然的原则使道与寓言联结起来融为一体,<庄子>是诗化哲学,<庄子>寓言是"诗性智慧"的"物化"形式.  相似文献   
8.
重言,又称叠音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汇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重言可以模拟声音,也可以描摹人物情态、事物形状色泽等。不论是拟声叠音词还是非拟声叠音词,皆因音得意,于是形成了重言特有的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描摹生动的审美效果,从而在古典诗词中大量运用。本文对重言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古典诗词中重言的几种构成模式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