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燕卿 《咸宁学院学报》2013,(12):131-132,137
本文通过对一例具有焦虑情绪和交往行为不良等问题的女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简述了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结合咨询过程,具体说明了该认知行为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失败而告终减肥我们都很清楚,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肥胖很快就会超过吸烟,成为导致过早死的最大单一性因素,而且还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使医疗费用升高。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统计,随着美国已有1/3的成年人患上了肥胖症,还有1/3的成年人超重。《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肥胖每年都会导致  相似文献   
3.
当代西方认知—行为疗法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于本世纪70年代在受到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冲击后吸收了中介认知的观点而产生的。这一疗法的核心是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行为。它是一种需进一步完善,但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心理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4.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早已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人类借助人造光源把黑夜驱散,同时也击碎了睡眠的自然节律。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到如今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不离我们左右,工作和娱乐对睡眠的过度透支,最终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睡眠问题。本期选自《自然》杂志的一组睡眠研究文章提醒我们:睡眠科学不容忽视,"好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治疗儿童多动症(ADHD)有效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案。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20例ADHD患儿,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接受药物治疗配合心理行为治疗,B组接受药物治疗配合针灸治疗,C组接受单纯药物治疗;比较3组临床疗效、Conners多动指数治疗前后变化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A组与C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儿治疗前后CIH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CIH 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C组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观察发现3组患儿均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其中,B组较A组、C组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少。结论:3种治疗方案均能显著改善多动症患儿的症状,且行为治疗增强专注达临床疗效的效果明显,而针灸治疗减少专注达不良反应效果明显,可将行为治疗、针灸疗法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脂肪肝的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自拟消脂护肝汤配合行为疗法每日一剂口服.结果 治愈50例(62.5%),显效8例(10%),有效9例(11.2%),无效13例(16.3%),总有效率83.7%.结论 自拟消脂护肝汤配合行为疗法是治疗脂肪肝的较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从医学模式的精神病学到精神分析和行为疗法,再到存在-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人类对心理疾病理解的三个阶段,它揭示了人类对心理疾病认识的深化过程。人类对心理疾病的探索也就是对自身本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法治疗社交恐怖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社交恐惧症采用三种处理方法。结果证明小组认知——行为疗法有肯定疗效,近远期效果良好;小组行为疗法近期效果较好,远期效果不理想;不加干预组近、远期均无显著改善。实验说明:①对社交恐怖症患者必须进行心理治疗;②本实验的认知—行为疗法采用了多种治疗策略,效果优于单一的行为训练;③小组疗法对治疗社交恐怖症具有特殊意义;④小组治疗对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辅以药物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辅以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70%,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辅以药物治疗对失眠症不仅降低患者对镇静催眠药的依赖性,也减轻对失眠治疗的心理负担,是失眠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心理解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可以称之为"癖"的东西,只不过指向不同,程度不同。有些是不会干扰他人的小习惯,有些虽不影响他人却会使自己烦恼,还有一些既扰人又会困扰自己。美国作家查理·布考斯基曾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为了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