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3′-和5′-RACE技术,从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幼苗顶芽中克隆了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的全长cDNA序列(BoTMT).该cDNA长1265bp,包含一个104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包括叶绿体导肽和两个S-腺苷甲硫氨酸结合结构域(SAM-binding domain)在内的3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质与目前已知的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有41.8%~86.5%的同源性.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BoTMT主要在结球甘蓝的花和叶器官中表达.将BoTMT的成熟蛋白编码区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22%.体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表达的蛋白质具有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活性,能有效地催化γ-生育酚甲基化生成α-生育酚.  相似文献   
2.
结球甘蓝对确保陕南蔬菜周年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解决甘蓝在商品菜的生产中存在的先期抽苔现象和影响抽苔的因素以及在种子生产存在的不能抽苔开花结籽的问题,提出了先期抽苔的防控与种子的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3.
种带病原菌是结球甘蓝苗期病害的主要诱因。采用PDA培养基检测结球甘蓝种带真菌,发现芸薹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ae)和甘蓝链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是结球甘蓝种带优势菌,并直接引发苗期黑斑病;选用7种化合物,研究了在离体或活体条件下对黑斑病原的抑制作用及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为结球甘蓝种传黑斑病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结球甘蓝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及玻璃苗的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三个甘蓝杂交种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培养于Z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20天左右继代。分化培养基为MS+BA4mg/L+IAA0.01mg/L。通过在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成份,得出以下结论,(1)高比例的琼脂低分化率;(2)聚乙烯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玻璃苗的发生;(3)AgNO3能够增加分化率,但抑制芽的进一步发育;(4)多效唑能够使再生苗矮化,叶色加深,但不能提高分化率;(5)继代次数越多,分化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