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18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启蒙和“三个代表”并行不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要通过塑造新人形象确立体现和代表先进化的前进方向和价值取向。学的性质和功能应当有利于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学要通过新人形象表达对人的关怀,探求现实的本真,进而产生变革现实世界的实践理性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所谓语文课堂中的“景”指的是情景。心理学中的情景指的是对人体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意义的具体环境。指的不仅是景色,还包括场合、景象或境地、情景等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构成“景”内容的,都是具体存在的,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本以“喜爱《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九大理由”为背景,从形象、情感、意旨三方面解读《激》剧,并力图对其审美和化意义进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由以形象为主向以抽象为主过渡的阶段,他们能够凭借丰富的表象,认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因此引导学生习作的兴趣成为关键.对此本文浅论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养成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工作实践中我们注重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积极建构操作性强、科学合理、适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养成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蒋光慈小说引发了现代文学史最早、最大的翻版、盗版现象,畅销一时。蒋光慈小说有着多重流行元素,特殊时代造就了其小说先锋内容,革命加时尚的恋爱、激情的宣泄与通俗的书写迎合了作为当时文学主要接受者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阅读趣味,同时,上海这座现代大都市也为蒋光慈小说的流行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7.
张瑞 《创新科技》2010,(5):52-53
<正>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优秀的人才在一种精神的激励下往往能创造出缤纷而灿烂的成就。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现实,尤其是民营企业表现得比较突出,如果没有高素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封激情洋溢的信--"我们邀请世界人民为我们作证:我们要做运河的护卫者;我们要做运河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让运河成为世界文明的一分子",来自杭州少年科学院的少年,代表通州、淮安、嘉兴等18个运河沿岸城市的青少年,7月25日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信函.  相似文献   
9.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激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科技资讯》2006,(5):165-165
对于职中学生来说,英语是门枯燥的学科;而作为职中老师,面对学生无精打采的课堂反应,也颇为头疼。大部分职高生认为他们将来不参加高考,毕业后当工人,英语对他们用处也不大,再加上学生初中英语基础不扎实,有的甚至从未考过及格,自然到高中就更没兴趣去学,学英语就一直处于很被动的状态;他们对英语课缺乏兴趣,喜欢上英语课的只占少数,把自己对上英语课的不感兴趣归咎于任课教师讲课枯燥。针对职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一方面要对职中学生反复强调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老师则要对自己的英语教学方法积极思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主要部分,直接感染影响学巾。青少年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求新好奇的特点,新奇多变的事物往往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反之,教无趣,必不乐学。而一成不变的方法上课只会使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如念电词、读课文、讲语法、做练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类固定的模式,学生看不到新鲜的东西,使大脑皮层受到抑制,好奇心内驰力逐渐消失,兴趣也就会慢慢低落下去。  相似文献   
10.
付馨慧 《科技信息》2008,(34):241-241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茨威格几部主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分析的写作方法的应用,探讨茨威格笔下的独特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