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波兰尼的科学与技术划界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使得一些人认为技术就是科学或至少是应用科学。波兰尼以经济关系为立足点,从科学与技术的目的追求、研究对象、美的原创性,以及从可言传知识与默会知识的角度对两者的获取途径做了区分。因此,研究波兰尼的科学与技术划界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方程 《科技资讯》2007,(17):151-151
知识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巨大的作用毋庸质疑。而作为知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缄默知识。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特别是对缄默知识的形成和显性化的研究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研究。因此应该关注缄默知识的形成和显性化机制的研究,从而来增加对缄默知识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我们现在实行的教育改革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波兰尼的随机观是建立在他的个人知识理论基础之上的 ;基于有限集合认识随机性过程的尝试不合逻辑 ;随机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概率计算无法介入到默会认识的范畴中去 ,以之为基础认识随机性无法做到认识和存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知识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桥梁,它的“支援成分”是不可解蔽的。波兰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解蔽科学知识不仅必要且有可能,SSK试图沿着波兰尼的线路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然而,其结果却导致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论,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因此被彻底消解了。这种解蔽显然是过犹不及的,其后果是在客观上对萨顿、波兰尼等人倡导和实践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叛逆与反动。  相似文献   
5.
关于“人类认知在根本上是明晰的还是隐默的”这一问题,认识论隐含着“隐默主义”和“明晰主义”两种路径。波兰尼认为,明晰知识是一种幻象,精确知识必然包含着不能被清晰阐明的个人化的隐默认知因素;而布兰顿认为,隐默认知可以被表达和阐明,我们的知识最终是明晰的。两位哲学家关于认知的划界、明晰认知与隐默认知的关系、认知的社会维度、认知的对象等共同议题提出了异中有同的观点,这两种哲学立场的会通将构建更为圆融的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卡尔·波兰尼于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重新进入人们视野。文章对"嵌入""脱嵌""双重运动"等主要观点进行了分析,从《大转型》理论现实意义的探索、对中国的实证研究以及对其理论的反思三方面梳理了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大转型》的研究现状。提出国内学者应综合运用系统研究法、注重学科知识交叉,从社会转型的宏观视角来深入分析"大转型"思想内涵,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伴生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总结经验,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8.
波兰尼"意会知识"的脑科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脑科学进展,为波兰尼言传与意会知识的结构提供了坚实的脑科学基础,作者与脑神经医学专家合作,初步分析了言传与意会知识的脑组织定位,评析了大脑左右半球在言传与意会认知中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9.
波兰尼与波普的科学认识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波普和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就已经蜚声学术界。他们皆以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认识论为己任,但解决方案却各自独树一帜。波普在学院派的理路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证伪学说,而波兰尼则以无拘无束的学术视野提出了革命性的默会认知理论。这两种独具匠心的科学认识论极大丰富了科学哲学思想,并为科学哲学的历史转型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以二人的科学认识论为基点,深刻剖析二者的不同理论旨趣,并进一步揭示出波兰尼的超越之处。  相似文献   
10.
波兰尼反对逻辑实证主义语言观,将语言形成过程看作意义给予和意义阅读过程。继而将指称模式分为指示、象征和隐喻,其中隐喻是象征的一种特殊形式。本文对波兰尼的语言本性观作较具体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