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8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29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人类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的结果,是各种发展思想和发展理论比胜竞优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全球性问题,也是区域性的重要问题,但如何测度发展的可持续性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国际上现有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及其计算方法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1)以系统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构建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
兴奋剂如果不是体育的敌人,就是体育的难兄难弟.2004年希腊雅典奥运会在即,摆在组委会和世人面前的两大难题人人皆知,即反恐和反兴奋剂.然而,对于后者,似乎比防恐反恐还要困难和复杂.  相似文献   
3.
企业管理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关专家经过研究,总结和概括出了如下十大管理难题。  相似文献   
4.
王兴文所著《简明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一书,是在已问世的三部巨著的基础上,承其精华、纠其错讹而成的一部有创见的中国科技史新著,该书纠正了日本学者与当前高校教材的重大失误,对于研究中国科技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粟凯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1):111-112,182
本文介绍水泥土地下连续墙施工新技术、新设备和水泥土地下连续墙在土木工程中应用的前景。针对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连接等技术构造难题,提出了相应的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对“李约瑟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 ,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中国科学和技术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许多原创性的贡献。但在近三四百年中 ,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和技术?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科学和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围绕“李约瑟问题” ,中外学者不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缺陷 ,而且更多地讨论了中国社会和文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局限。这些讨论对于中国科…  相似文献   
7.
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前半部探讨了张衡地动仪功能测试的背景,并分析了历来主要各家对张衡地动仪的评述。后半部分,对张衡地动仪的感震原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对地面层P、S、R三类地震波循序演变的新认识。此外,还评述了我国近60年某些复原张衡地动仪的论文。从而肯定了张衡作为世界地震仪的最早发明者的崇高地位。又指出:某些人不吃透张衡地动仪设计思路,贸然提出任意增添部件的设想,却以“复原张衡地动仪”为名,发表论文,有损张衡声誉。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也许能让我们了解很多关于生命的奥秘,最近,在死海中发现的一种极微小的生物让科学家们探知了更多有关生物技术、癌症,甚至可能的外星生命的秘密,这种叫做嗜盐菌的极小微生物,也许还隐藏着解决宇航员在太空旅行中的一个难题:如何让宇航员在太空中免受宇宙射线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潘吉星 《自然杂志》2005,27(2):119-123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的名字是学术界尽人皆知的,他以毕生精力研究并弘扬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架起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大桥,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10.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