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测定法(IFA)的技术路线及其在巴尔通体(Bartonella)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查阅相关文献,认识IF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交叉反应。结果:IFA对巴尔通体感染的诊断尤其是在属的水平上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结论:IFA通过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而对感染病原作出诊断,尽管有部分交叉反应存在,IFA仍以其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以及操作简便而成为诊断巴尔通体感染最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一种使巴尔参数有理三次曲线段光顺的权因子优化算法,光顺准则为曲线的应变能量为最小.在权因子的计算中,采用了非线性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3.
很早以前,意大利南部的巴尔卡洛岛爆发了火山,爆发时出现的溶岩流到山下形成了泥浆。这些泥浆堆积在十几个池子里。据说,这些泥浆能滋润、美白肌肤,使人的肌肤嫩滑雪白。由于它们的美容功能,巴尔卡洛岛每年吸引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爱美的游客,特别是女性,她们在泥浆里滚来爬去,往身上、脸上涂抹,以使自己的皮肤更白嫩,更细腻。但近年来,这个"美容海湾"却不断传出美容泥吞人事件,其中在政府相关部门备案的就多达21件,意大利的很多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一时间,各种传言纷至沓来,流传得最广的说法是:这是大约70年前纳粹集中营无数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巴尔虎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按照国际学术界规定方法,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测量了400例(男196例、女204例)巴尔虎成年人38项头面部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对巴尔虎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巴尔虎人蒙古褶率下降,眼裂渐趋水平,鼻孔最大径趋于水平,眼色变浅,上唇皮肤部变高,红唇变薄.(2)巴尔虎人鼻宽、口裂宽、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与年龄呈正相关;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耳上头高与年龄呈负相关;头长、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鼻长、鼻深、头围、面颊皮褶8项指标与年龄无相关.(3)形态面、头面高、鼻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头长高、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说明巴尔虎人多数骨性头面部指标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而多数软组织指标随年龄增长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一般而言,清朝文献中的地名"巴尔楚克"所指为现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巴楚县域所在.然而并非所有的"巴尔楚克"都如此,有的则位于塔尔巴哈台、乌里雅苏台地区.  相似文献   
6.
巴尔虎是蒙古族古老的游牧部族之一.巴尔虎人创造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韵味的巴尔虎民间文化艺术.巴尔虎民歌即是其中最富特色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草原文化呈现衰退趋势.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危机.通过对其历史与现代传承方式的分析,探讨巴尔虎民歌保护与发展应采取的策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仅过了24小时,他的脚就开始水肿.“再过36个小时之后,水肿扩散到了膝盖处”……航海家、医生汉内斯·林德曼试图饮用海水解渴,于是他的身体发生了这些变化.1955年,林德曼驾着一艘8米长的自制独木舟,从大西洋前往加勒比海.为了验证法国生物学家阿兰·邦巴尔的论断——人可以通过饮用海水和吃生鱼在海上存活——他特意没有携带任何饮用水.显然,按照这个方法人类无法在海上生存,好在充足的雨水救了林德曼一命.  相似文献   
8.
高峰 《科学大观园》2014,(15):66-67
<正>纵观近三四百年来的强国变迁,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等无不通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海洋之路"走向全世界,而联系大洋之间的航道成为占据主动权的关键,巴拿马运河就是最为著名的要道之一,被誉为"世界桥  相似文献   
9.
22岁的宠物狗黛西则是因为长寿而出名。它相当于人类的100岁。而它的长寿秘诀,就是从不吃狗粮,而是吃人类食物。巴尔斯比?芬奇说"黛西一生中一罐狗食也没吃过,  相似文献   
10.
从灾难人类学的角度看,灾后文化重建是人类传统文化常态的断裂与非常态建构前所未有的重要活动。灾难人类学的研究必然以文化为视角,突出社会与人文关怀。一方面调和常态变与不变、宏大与微观序列过程;一方面向着不同阈限取向。羌族文化的重建,其中比格扎、白黑黄三维结构、刮巴尔是羌族释比文化固有的常态机制与微观之属,其在巨大灾难后的非常态重建中,有着灾难人类学研究应用取向的实证个案意义,同时也是灾难后抢救、减灾、生态发展的现实实践紧迫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