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天球参考架(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 ICRF)由河外射电源的精确位置实现.针对参考射电源在南天区数量偏少、位置精度偏低的问题,本文利用包括中国四个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台站在内的亚太区域网首次开展了南天区射电源的高灵敏度天体测量实验.在[-90°,-30°]赤纬范围内的87颗目标射电源中, 45颗已有少量天体测量数据,但位置精度较低,其余42颗从未进行过天体测量观测.观测实验的时间跨度为2015–2021年,自主完成了VLBI观测纲要编制、相关处理、相关后处理和天体测量参数解算,获得了87颗目标射电源的6471个观测量.综合解算结果显示,目标射电源中0448-392的位置精度最高,达到了0.14 mas.射电源实测相关流量密度结果显示,在X和S波段都小于0.3 Jy的射电源有58颗,占到了总数的67%,显示了观测实验的高灵敏度天体测量能力.本文的观测数据为24颗新的ICRF3射电源贡献了1306个观测量,其中13颗射电源是我们首次观测的,此外还有29...  相似文献   
2.
哥白尼“日心说”的传播,与近代早期德意志的天文学研究兴趣密切相关,德意志也成为第一个出版《天球运行论》的国家。德意志的天文学研究从15世纪晚期开始蓬勃发展,在“日心说”的推动下迎来重要转折:从翻译介绍转变为理论创新。《天球运行论》的出版过程分为观点介绍、部分出版和全文面世三个阶段。在《天球运行论》节选本和全本的出版地维滕贝格和纽伦堡,学者们在积极参与出版的过程中,也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天文学学术讨论。梳理《天球运行论》早期版本,辅以分析十五六世纪天文学作品在德意志的出版数据,既可加深对近代早期天文学知识谱系的了解,也有助于重新认识德意志科学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4.
王德昌 《科学》2005,57(4):55-58
日晷者,为昼间测日影知时之仪器。“日”指“太阳”,“晷”表“影子”,“日晷”意为“太阳的影子”。由于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运动,使其照耀的“物”背后产生在某个面上的阴影的位置和长度渐次转移和变化.人们依阴影转移和变化之度,以测时间之持续和位置。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几年的《地球概论》教学实践中,初步摸索出一条:由生活中的直观引伸到天宇间的抽象,从有限的平面扩展到无限的空间,以相对静止释相对运动的“搭桥过渡”的教学方法.特别在缺少仪器设备的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天球投影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圆图的画法,另一种是横图的画法。有一种观点是:这两种画法都只是强调了恒星间定性的位置关系,而忽视了对恒星间距离的确切刻画,不是精确的几何投影;另一种观点是:在中国古代星图的实证研究中,圆图和横图的制作可能都是采纳了某种线性投影方法。从原始文本出发,本文通过对唐代一行圆图投影理论与清代黄鼎《天文大成管窥辑要》中“朱氏画方天文图说”之横图投影理论的详细解读,认证了这两种画法都是通过严格的坐标转换,将天球上的点与平面投影的点一一对应,从而在文献上证实中国古代天球投影方法确实是一种线性投影方法;与前人的大量实证研究互相印证,说明它们分别是采纳一行与朱氏的坐标投影方法完成的。这一结果,有利于对中国古代星图开展进一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茜 《科技智囊》2014,(3):82-85
<正>提起中国古代的"三垣二十八宿",如今大概只会令人联想到神话、星占和"天人合一"等文学和哲学上的意义了。古人在这套唐代完成的星座系统中,把整个帝国巨细靡遗地搬上天空,为天帝设想了殿堂、后宫、子嗣、大臣、车辇、华盖,还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从兵营、监狱、天文台到仓廪、集市、渡口,一切在现实生活中必需的物品都应有尽有,连灶台、厕所和菜园子里种的瓜都没有被遗漏。于是,整个天空成为了人间的投影,星图也就变成了一张地图。最初对天空的设计多少映射了人们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 ,认为天是圆的 ,地是方的。《吕氏春秋·察意》中说 :“大圜在上 ,大矩在下。”这种“天圆地方”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天和地的一种理解。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 ,西方的地理知识传入了中国。中国人这才知道 ,地不是一个方形的平面 ,而是一个球形。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地为球形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 552~ 1 6 1 0 )。 1 6 0 2年 ,利玛窦在李之藻的帮助下 ,在北京刊行了《坤舆万国全图》(全图分六幅 ) [1] 。在《坤舆万国全图》的最右侧 ,利玛窦有一篇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全图的说明开篇…  相似文献   
9.
古代目视天象记录中的尺度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古代以“丈、尺、寸”为单位的天象记录以及“大如X”形式(取象比类)的记录是成系统的,可统称为古代天象记录的“尺度体系”。古人裸眼目视观测天象时亦有天球模型,通过天球模型的建立,按1尺=1度的换算标准,可以确定“丈、尺、寸”天象记录的几何意义,并对“大如X”形式的记录进行尺度或亮度的量化,最后将两种记录统一在一个系统中。通过对尺寸系统起源的分析,认为古人裸眼目视观测时的天球半径约为13米上下。另从人本心理行为渊源、天文馆天象厅的半径、航海牵星术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人裸眼目视观测天象时有共同的视错觉现象,形成系统误差,此误差是将天穹视为扁平状造成的。在不同的天空照度与气象条件下,其扁平程度有所不同,可引入“视扁度角”概念加以量化。为对视觉误差进行校正,求出了各种状况下(昼、夜、阴、晴、有月、无月)裸眼观测时天体视高度、视长度与其真实尺度的校正归算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星等阈值法制备导航星表,存在导航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影响航天器姿态解算精度。本文利用SKY2000星表,采用基于类赤经-赤纬对天球分区的方法,将天球划分为3600个 的子区域,对存储在每个子区域内的恒星进行特定规则的筛选。实验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导航星表,导航星数量少,分布均匀性好,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子区域的大小,满足不同星敏感器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